很多人长大了以后,总是会怀念童年时的玩伴和一起玩的游戏,或者很想念学生时代那些美好的时光。而这种现象在老人身上更加明显,他们总会在聊天的时候讲起年轻时的趣事,聊过去的工作、朋友或去过的地方,或者拿着老旧泛黄的照片,一遍一遍地讲当年的物价、流行的衣服款式和全村人一起看的老电影等。
可能有时候听多了这些旧事,我们会感觉有点不耐烦,但是,从心理学来说,老人家爱怀旧可不是一件坏事。
老人为什么爱怀旧?
心理学认为,怀旧(Nostalgia)不仅是一种对过去事物的想念,也是一种与自我相关的、以积极为主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个体在记忆中重新寻找自我和意义。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中提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核心冲突,即“心理危机”,但这并不是负面意义上的困境,而是个人成长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一种类似于“到底要向左还是向右走”的关键抉择,如果每个阶段的危机能够得到积极的解决,个体就会获得某个方面的成长。
到了老年阶段(65岁以上),个体面对的心理冲突就是“自我整合(Ego Integrity)与绝望(Despair)”之间的对立。意思是说,这个时候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如果能够感到满足、充实和有价值的,就会产生一种整合感,变得更有智慧(Wisdom),而如果感到过去充满了悔恨、失落和不圆满,就会感到绝望和畏惧死亡。[1]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运作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有研究发现,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的自传体记忆(即那些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经历和体验)会表现出一种积极偏差效应,他们会更关注事物的积极面,比较容易忘记消极的事物,只记住那些比较积极的经历,比如老人家总会感恩生活的美好,聊起往事也大多是一些开心的事情。而且通过大脑扫描结果也发现,他们大脑杏仁核区域对于负面刺激的激活减弱,但对于积极刺激的反应则是正常的。[2]
研究者认为,这种大脑认知机制的改变,其实是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认知是以获取知识和成长为导向的,而老年人的认知则更偏向于情绪调节导向,希望在当下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和意义感,所以会更加关注积极信息,并以更积极的方式整合记忆。
所以,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喜欢展望未来一样,人到了老年自然就会怀念过去,这其实都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
怀旧有哪些好处?
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积极情绪都能为个体带来深远的影响,不仅能让人感到舒适,还能帮助个体更好地维持心理平衡,适应新阶段的生活,甚至激发一定的潜能。怀旧情绪也是如此,能够让老年人在面对时间流逝时感到安定和有力量。具体来说,这种积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缓解孤独和抑郁
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退休、身体变差和亲友离世等,他们的孤独和抑郁情绪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我国的万人调查研究表明,在老年人群体中,大约有30%的老年人感到孤独,[3]有16%患有明显的抑郁症状。[4]
有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处于孤独和抑郁等消极状态下,往往会不自觉地怀念过去,而在怀旧情绪被诱发后,人们又会感到更强的社会联结和积极情绪,对自我的评价变得更加积极。[5]说明怀旧其实是一种对抗消极情绪的方式,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排解方式尤为重要。
增强生命意义感
在心理学中,意义感被认为是维持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指的是个体感到自己的生活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和有价值的。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意义感可能比年轻的时候更重要,因为他们通常不再通过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儿女也已经完全独立生活,很多人在潜意识中会认为“我已经没用了”或“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从而感到空虚或焦虑。
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怀旧大多涉及个体对重要他人(如家人和朋友等)的互动,比如跟爱人一起去过旅游、曾经帮助过朋友等等,而这些社会关系本身就是意义感的来源之一。同时,怀旧还能有效降低个体的空虚感,让人感到更有活力,这也能间接地提升意义感。[6]
心态变得更乐观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在回忆过去的经历或者听一首令人怀旧的歌曲时,不仅会感到很开心,还会对未来表现出更积极乐观的心态。[7]这是因为怀旧能够激活个体的积极自我图式,指的是记忆中有关于自己那些积极品质(如善良、能干和受欢迎等)的部分,它能起到一种类似于“认知过滤器”的作用,让人更关注与之相符的信息,并体现在行动中。简单来说,就是怀旧会让人想起自己过去那些成功和被认可的经历,从而让人更相信自己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所以,怀旧对于老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们更愿意主动去做一些快乐的或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多去小区里找人下下棋,报名做一些志愿活动等,这样的退休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们前面提到,怀旧能够缓解孤独和抑郁情绪,增强意义感,还能让人变得更乐观,其实这些心理因素都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一系列的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免疫功能,延缓衰老,降低高血压、心脏病和炎症反应的风险等。[8]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怀旧的人会在主观上感觉周围的环境更加温暖,疼痛的耐受力也会更强。[9]也就是说,怀旧确实能够在生理层面对个体产生影响,让人感到更加舒适。
结语
怀旧对于老人来说,不只是回望过去的一种情绪,更是他们与周围的世界保持联系的方式,或许我们不一定能真正体会他们反复聊那些旧事的心情,但至少可以做到尽量倾听和陪伴。愿我们都能多一点耐心,让老人家们也能被看见和被理解,继续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Brown, C., & Lowis, M. J. (2003).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elderly: An investigation into Erikson's ninth stage.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7(4), 415-426.
[2] Mather, M., & Carstensen, L. L. (2005). Aging and motivated cognition: The positivity effect in attention and memo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10), 496-502.
[3] Wang, X. (2025). Toward a national profile of loneliness in old-age China: prevalence and lonely life expectancy.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80(1), gbae187.
[4] Tang, X., Qi, S., Zhang, H., & Wang, Z. (2021).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mong China's older adults in 2016.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92, 95-101.
[5]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Arndt, J., & Routledge, C. (2006).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s, fun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5), 975.
[6] Routledge, C., Arndt, J.,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Hart, C. M., Juhl, J., ... & Schlotz, W. (2011). The past makes the present meaningful: nostalgia as an existential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3), 638.
[7] Cheung, W. Y.,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Hepper, E. G., Arndt, J., & Vingerhoets, A. J. (2013). Back to the future: Nostalgia increases optimis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9(11), 1484-1496.
[8] Steptoe, A., Wardle, J., & Marmot, M. (2005). Positive affect and health-related neuroendocrine, cardiovascular,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2(18), 6508-6512.
[9] Zhou, X.,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Chen, X., & Vingerhoets, A. J. (2012). Heartwarming memories: Nostalgia maintains physiological comfort. Emotion, 12(4), 678.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陈宇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