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咳老人喘,不只因流感?

近些年,有一种普通人比较陌生的病毒频频因引起大规模人群感染而登上热搜,它就是人偏肺病毒(hMPV)。虽然这种病毒于2001年才被正式发现,但追溯研究表明,它在人间最早的踪迹其实出现在60多年前。与许多季节性明显的呼吸道病原体不同,人偏肺病毒不只在冬春季活跃,在秋冬季节也常出来“折腾”。

人偏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同属“肺病毒科”,这俩“亲戚”都有一个相同的德性,就是都爱侵袭呼吸道。它们的传播方式很“日常”: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或是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如玩具、门把手),再触摸口鼻,病毒就可能“趁虚而入”。


图源:Pixabay

它在多数人身上和大多数病毒性感染一样为可以不药自愈的自限性表现,感染后症状较轻,具体表现为与普通感冒相似的发烧、咳嗽、流鼻涕等,通常1周左右能自愈。但要特别警惕重症高风险人群: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内的婴儿,因其呼吸道尚未发育完全)、65岁以上老人(肺功能有所减弱),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器官移植患者)。他们可能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甚至发展为肺炎,严重时需住院吸氧治疗。

人偏肺病毒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有两种方式:首选核酸检测,类似于新冠的“捅鼻子”或“捅喉咙”,准确快速,二级以上医院门、急诊通常都能进行。“多重核酸检测”还能一次性排查流感、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避免漏诊混合感染。

另一种是抗原检测,类似病毒的“快速筛查”,在社区医院即可操作,简便经济,但灵敏度略低,偶尔可能出现“假阴性”。

取样环节也有技巧:经历过新冠的大家对呼吸道样本采集(鼻拭子或咽拭子)应该不陌生,二者选其一即可(儿童可能感觉不适,但相比抽血仍更易接受);对于咳嗽严重、呼吸困难的重症患者,医生可能会采集肺部灌洗液进行检测,结果更为准确。请注意,发病后6天内是取样检测的黄金窗口期,时间过晚,病毒载量下降可能导致检测不到。

一旦感染,务必遵从医嘱,切勿自行诊断用药。 切记,与大多数病毒性疾病一样,人偏肺病毒并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试图依赖网络信息或自行购药,不仅会延误治疗,还可能增加亲友的感染风险。

对于症状轻微、类似普通感冒的人偏肺病毒感染,应注意多喝水、多休息,所有用药均需咨询医生。若发烧超过38.5℃,可先尝试物理降温,使用退烧药则需经医生评估。特别注意,儿童退烧严禁使用阿司匹林,即使是对乙酰氨基酚等常用药,也需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不可凭经验用药。咳嗽有痰时,也需要医生判断是干咳还是湿咳,再针对性选用合适药物,以防痰液堵塞气道。

若病情发展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则更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医生可能会安排雾化吸入(如使用干扰素α1b或α2b等帮助机体抗病毒),具体的药物种类、

剂量和频次都必须由医生确定;若血氧饱和度低于92%,则需吸氧治疗,这些均无法在家自行操作。

此外,务必警惕以下三条“红线”:

1.不随意使用激素:是否使用激素需医生综合胸片、炎症指标等严谨判断。

2.不盲目注射免疫球蛋白:除非存在免疫缺陷且经医生评估确有必要,否则对普通感染者无效,且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3.不滥用抗菌药物(抗生素):这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仅在医生确认合并细菌感染时方可使用。

治疗人偏肺病毒的核心在于将专业问题交给医生,患者好好休息、严格遵医嘱,避免因乱用药带来额外风险。

目前,尚无人偏肺病毒疫苗上市,但做好以下几点能有效预防:

1.认真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揉搓至少20秒,清洁指缝、手腕等部位,尤其是从公共场所(如游乐场)返回、接触公共物品后。

2.佩戴口罩:前往医院、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时,口罩是有效的“防护盾”;家中成员若有感冒咳嗽症状,也应佩戴口罩,避免对着儿童和老人咳嗽。

3.勤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约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病毒浓度。

其实,人偏肺病毒并不可怕,只要了解如何检测、治疗和预防,就能从容应对。秋冬季节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多关注孩子和老人的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就能安稳度过!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 严兴检验技师、张汇征副主任技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 邹静波主任技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

人偏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同属“肺病毒科”,这俩“亲戚”都有一个相同的德性,就是都爱侵袭呼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