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7岁的二胎孕妇因为高龄妊娠进行了无创DNA筛查。
无创DNA筛查是目前常用的产前筛查技术,用于检测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畸形。胎儿在妈妈子宫内生长发育,依赖的是胎盘和妈妈的子宫内膜之间进行的血液交换。这一过程中,胎盘细胞衰老产生的DNA片段也会被释放到妈妈血液中。正常的人体应该拥有23对染色体,如果检测到来自某个染色体的DNA片段成倍增加或者减少,就说明很有可能存在相应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畸形。胎盘和宝宝都由同一个受精卵分化而来,胎盘染色体的异常往往也意味着胎儿染色体的异常。因此,无创DNA筛查只需要在妊娠中期时抽取一管孕妇的静脉血,就可以检测宝宝是否有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形的风险。
这位孕妇,姑且称她N女士吧,她平安生育过一个宝宝,身体也一直健康,这次怀孕也没出什么状况。由于37岁属于高龄妊娠,胎儿发生染色体畸形的风险比年轻夫妇高,经过遗传咨询后,N女士决定进行无创DNA筛查。这一测,便发现了问题。
无创DNA筛查结果显示:胎儿的13号染色体和18号染色体均存在非整倍体畸形,检测结果符合13三体、18单体畸形。
发布异常的检测结果需要格外审慎。保险起见,实验室又用剩余的血样重新做了一遍,结论还是一样。这下事情严重了。
13和18号染色体的异常都可导致严重的多器官畸形,且具有相当高的致死率[1,2]。一项研究纳入了18个国家40年的出生缺陷监测登记数据[3],统计显示13三体畸形出生后第一周的中位死亡率为48%,其中一半发生在出生第一天。出生后第一年内的死亡率为87%。这还没有计入在妊娠过程中胎死腹中的情况。
也就是说,如果N女士的这个宝宝确实为13三体、18单体畸形,那么宝宝大概率存在危及生命的严重畸形,可能无法妊娠至足月,即便侥幸生下来,也有极高的早夭风险。下一步怎么办?N女士需要作出决策。
无创DNA筛查说到底只是产前“筛查”技术,虽然准确性很高,但毕竟没达到100%。它的结论只能提示染色体畸形的风险是高是低,并不能盖棺定论。当然,如果选择直接放弃,大概率不会“错杀”,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CMG)2023年发表的针对一般风险人群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无创产前筛查指南[4]中总结到:无创DNA筛查技术检测21三体、13三体、18三体的假阳性率分别只有0.04%、0.04%和0.07%,这意味着无创DNA筛查技术“冤枉好人”的概率很低。但如果不愿意放弃这百分之零点零几的微茫希望,还可以选择创伤与风险更高,但准确率100%的产前诊断:羊水穿刺。
N女士选择了后者,并且赌赢了。
羊水穿刺结果显示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完全正常,与正常男性胎儿(46,XY)的结果一致。甚至更进一步的针对亚显微基因组失衡的检测也没有发现异常。也就是说,宝宝不仅23对染色体数目整体正常,就连小段染色体异常重复或缺失的情况都不存在,是染色体完全正常的健康宝宝。
可这又怎么解释无创DNA筛查的结果呢?
实验室误差?血样被错拿了?又或者,是正常的受精卵在分化胎盘时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导致胎盘中存在一些“有bug但能用”的嵌合体,同时胎儿因为正常分化从而未受影响?为了查明情况,N女士又再次抽血复查了无创DNA,结果仍然强烈提示13和18号染色体存在非整倍体畸形。
呼……至少说明之前的检测没出错,那最可能的原因只能是胎盘嵌合体了……吧?
如此罕见的情况,医生和N女士都希望查明真相,最终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于是商量好等宝宝出生后,要把胎盘送去检验,以验证当下的猜想。
当然,医生也没有因此掉以轻心,在随后的排畸B超检查中,又认真检查了宝宝的身体结构、发育情况和胎盘的形态,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就这样平安妊娠到足月,N女士顺利分娩了一个健康的男婴,产后胎盘也如约送去做病理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查。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此前的风波似乎只是个有惊无险的插曲。然而,还没等到胎盘的检测结果出来,新情况又出现了。
产后的N女士出现了持续的盆腔疼痛,且有不断加重的迹象。拍片发现,骨盆上存在多处侵袭性病灶和病理骨折,MRI检查更是显示多处病变已经延伸至腹壁附近。很显然,这是恶性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表现!经过系统性的检查,医生最终确定N女士的病情为阴道来源的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伴远处转移。
进一步对肿瘤标本进行检验时,检验人员发现80%的细胞存在非整倍体,13和18号染色体存在异常,与此前无创DNA的分类结果一致。相比之下,胎盘的活检样本未发现13或18号染色体的异常,未找到胎盘存在非整倍体变异的证据。
直到此时,医生才意识到,原来那时无创DNA筛选到的染色体异常,并非来自胎盘或者胎儿,而是来自N女士体内疯狂复制(并出错)的癌细胞!
这个案例于2013年由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医学院妇产科、母胎医学科医生公开发表[5]。2024年,当时的通讯作者Neeta L. Vora博士再次提及这个案例时,患者已经去世了[6]。
如果在无创DNA发现异常的时候就意识到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癌细胞,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呢?很难说。小细胞癌本就致死率高、预后差,发生在孕期更是会在治疗上受到掣肘,需要权衡母亲和胎儿双方对于治疗的耐受能力,甚至需要母亲在自己和胎儿之间作出抉择。所以,即便当时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也许也未必能改变什么。
只是,往后如果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或许医生的心里能多崩起一根弦,或许会有某个孩子的生命因此被挽救,或许会有某个孕妇因为及时进行了全面的MRI检查而在疾病早期得到妥善治疗,生命因此迎来转机。这便是此类罕见病例被同行分享、被作为治疗经验传播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1] Brosco JP, Feudtner C. Shared Decision Making for Children With Trisomy 13 and 18. JAMA Pediatr. 2017;171(4):324-325.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6.4943
[2] Hasi-Zogaj M, Sebold C, Heard P, et al. A review of 18p deletions. Am J Med Genet C Semin Med Genet. 2015;169(3):251-264. doi:10.1002/ajmg.c.31445
[3] Goel N, Morris JK, Tucker D, et al. Trisomy 13 and 18-Prevalence and mortality-A multi-registry population based analysis. Am J Med Genet A. 2019;179(12):2382-2392. doi:10.1002/ajmg.a.61365
[4] Dungan JS, Klugman S, Darilek S, et al. Noninvasive prenatal screening (NIPS) for fetal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in a general-risk population: An evidence-based clinical guidelin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CMG). Genet Med. 2023;25(2):100336. doi:10.1016/j.gim.2022.11.004
[5] Osborne CM, Hardisty E, Devers P, et al. Discordant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results in a patient subsequently diagnosed with metastatic disease. Prenat Diagn. 2013;33(6):609-611. doi:10.1002/pd.4100
[6] Vora NL. Cell-free DNA Screening and Matern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24;391(22):2168-2169. doi:10.1056/NEJMe2412259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飞刀断雨 医学科普作者 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翁若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