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肥胖真的更容易促进大脑老化...

当讨论和胖瘦有关的健康话题时,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评估工具。用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就可以轻松计算出一个人的BMI,粗略判断出此人是胖是瘦。

多年来,不仅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以BMI的数值为参考研究超重、肥胖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及各自的健康收益或风险,更有不少权威的医学组织因此制定了BMI的参考范围,供临床医生及普通大众进行日常的健康管理。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BMI作为评估工具的不足之处[1]。BMI的评价体系中仅涉及到身高、体重两个参数,不能体现一个人的肌肉量、体脂率、体脂分布等其它特征。BMI相同的两个人,完全可能因为体脂率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身体状态。BMI提示超重的人可能因为肌肉量高、体脂率低而非常健康,BMI正常甚至偏低的人,也可能是肌肉量少、体脂率高的“肌肉减少型肥胖”,同样要面临与肥胖有关的疾病的风险。

基于这些担忧,不少学者建议在BMI之外增加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等参数,更细致地兼顾体脂率、体脂分布情况对于健康的影响。

最近,发布于《自然》子刊的一项研究[2]也为这个观点提供了佐证。该研究利用英国生物银行中的大型人口样本,纳入了18,886名参与者,统计分析后发现肥胖区域的不同与大脑完整性和认知功能的差异存在关联,与肢体、躯干的肥胖相比,内脏肥胖更可能加速大脑衰老,导致认知能力的下降。

一、胖的部位也很重要

脂肪组织发挥着多种生物学作用。既往已经有研究显示不同部位的脂肪与不同的生理变化和疾病转归有关[2]。

例如:

内脏脂肪与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其分泌的促炎因子与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有关;

肢体脂肪堆积通常伴有肌肉量减少,可能通过线粒体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降低和氧化应激增加等机制影响大脑健康;

相反的是,某些脂肪沉积,如下半身脂肪,可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减少全身炎症而发挥保护作用。

新研究发现总体肥胖率掩盖了不同的脂肪分布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校正了BMI之后,内脏脂肪有不同于躯干、四肢脂肪的独立风险。内脏脂肪与大脑白质的完整性受损相关,其它部位的脂肪与白质完整性的关联性则较弱。内脏脂肪还和认知功能的下降表现出了最强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体重正常但内脏脂肪偏多的人,可能比体重超标但内脏脂肪少的人更容易出现大脑白质受损、大脑衰老加快和认知能力下降。

另外,新研究还发现手臂和躯干,也就是上半身的肥胖,可能比下半身肥胖产生更大的代谢负担和心血管负担。在调整BMI前后,手臂肥胖始终与海马体体积存在负相关,这意味着上半身脂肪堆积与记忆力下降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异性联系。腿部脂肪堆积则被发现和情绪调节、记忆和奖励处理功能的下降有关。

二、为什么有些人内脏脂肪更多?

说起来,同样是囤积脂肪,为什么有些人就胖得很匀称,而有些人的脂肪就那么“不懂事”,一个劲儿往内脏周围跑呢?这和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当然少不了遗传因素的作用。有观察性研究发现不同族裔的人具有不同的脂肪分布规律,与白人相比,亚裔在BMI相同甚至更低时却有着更高的体脂率,尤其是内脏脂肪和腹部脂肪的积累。同时,亚裔的骨骼肌质量更低、胰岛素抵抗率更高。这体现了遗传特征的差异对体脂率和体脂分布规律的影响。另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了202个独立的遗传变异与脂肪分布有关,还有研究发现了多个基因座参与了体脂的代谢和调控[3]。

胎儿、婴幼儿等生命早期阶段遭受饥荒或者营养不良的,也可能会通过表观遗传学的变化,增加内脏脂肪囤积和血糖代谢异常的风险。这类表观遗传改变还可遗传给后代。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身体在发育过程中对营养匮乏作出的适应性改变[3]。

性别的不同也会影响到体脂的分布。女性更容易储存下半身脂肪,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储存上半身脂肪。这一差异主要是由雌激素与雄激素不同的生理作用所导致的[4]。

饮食模式可能是脂肪分布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以白米饭这种精制碳水为主食的饮食模式具有较高的血糖负荷,会增加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以及相关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促进内脏脂肪堆积[3],而地中海饮食模式则可以降低肥胖风险,帮助控制体重,并减少中心性肥胖和内脏脂肪的堆积[5]。

长时间工作、夜班工作、睡眠不足等导致的压力,以及久坐的生活模式也会促进腹部脂肪的堆积。

三、如何减少内脏脂肪

撇开那些难以改变的因素不谈,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消耗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减少内部脂肪囤积的措施。

在饮食上,需要改变以精制碳水为主食的饮食结构,尽量让日常饮食接近地中海饮食模式:大量摄入蔬菜、水果、豆类等,适当摄入坚果,以全谷物之类的优质碳水作为主食,以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作为主要的油脂来源,适量摄入鱼类和家禽,限制甜食、红肉和奶制品的摄入[5]。简单来说:照着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吃饭。

(图片来自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官网http://dg.cnsoc.org/imgnewslist_0602_4.htm)

运动可以有效减少内脏脂肪堆积。高强度运动训练可以显著加快腹部和皮下脂肪的减少,规律的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可以防止内脏脂肪增加,并抑制减肥后脂肪囤积的反弹。即使是低至中等强度的运动也能起到预防内脏脂肪增加的作用。这可能不仅是因为运动的直接消耗,还与运动减轻压力、减少炎症的间接作用有关[3]。

当然,减轻压力也应该是有用的办法,只是……很多人生活中的压力背后,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得已,不是想卸就能轻易卸下的。不过还是祝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办法减轻压力,不仅为了现在,也为了拥有一个健康老去的将来。

参考文献:

[1] Wu Y, Li D, Vermund SH.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Body Mass Index (BMI) to Assess Adult Obesity.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4;21(6):757. Published 2024 Jun 10. doi:10.3390/ijerph21060757

[2] Zhang, D., Fu, Y., Shen, C. et al. Regional adiposity shapes brain and cognition in adults. Nat. Mental Health 3, 1168–1180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5-00501-8

[3] Williams R, Periasamy M.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Visceral Adiposity in Asian Populations. Endocrinol Metab (Seoul). 2020;35(4):681-695. doi:10.3803/EnM.2020.772

[4] Yajnik CS, Yudkin JS. The Y-Y paradox. Lancet. 2004;363(9403):163. doi:10.1016/S0140-6736(03)15269-5

[5] Muscogiuri G, Verde L, Sulu C, et al. Mediterranean Diet and Obesity-related Disorders: What is the Evidence?. Curr Obes Rep. 2022;11(4):287-304. doi:10.1007/s13679-022-00481-1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飞刀断雨 医学科普作者 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图文简介

仅用BMI衡量胖瘦不全面,脂肪分布更重要。新研究发现内脏脂肪多(即便BMI正常)更易导致大脑衰老和认知下降。建议健康饮食和运动来减少内脏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