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养生正当时:敛阳御寒,培土生金筑免疫

当清晨的大地铺上一层银白的薄纱,当枝头的树叶染尽最后的深红与金黄,我们迎来了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即为霜降。在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中,霜降是自然界阳气从“收”转向“藏”的关键过渡期。此时,燥邪未退,寒邪已兴,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巨大,凉燥尤为明显。养生保健的核心需围绕“御寒润燥、健脾益胃、培土生金”展开,为身体安然入冬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一、霜降饮食:滋阴润燥,健脾养胃

饮食调理是霜降养生的重中之重。此时饮食应兼顾润肺防燥以应对残余的秋燥和温补脾胃以抵御初生的寒气。

(一)首选“温润”之品,忌食生冷 

由于寒邪渐盛,应彻底告别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激凌、冷饮、生食海鲜等,以免直接损伤脾胃阳气。饮食应转向“温润”。可多吃苹果、熟梨、葡萄、猕猴桃、南瓜、胡萝卜、白萝卜、糯米、小米、燕麦、牛肉、鸡肉、鱼肉等。热粥尤为适宜,如山药小米粥能健脾益胃,红枣南瓜粥能温中补气。

(二)注重“培土生金”,补益脾胃 

中医五行理论中,脾(土)能生肺(金)。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强大的脾胃功能能有效支持肺脏,增强免疫力。山药、莲子、芡实、红枣、薏米、白扁豆等皆是健脾益气的佼佼者。可将这些食材一同熬制成健脾羹或加入汤粥中。如山药羊肉汤是霜降时节不可多得的御寒滋补佳品。

(三)适时“平补”,不宜大补 

虽需进补,但此时不宜服用过于油腻、大辛大热的补品,如大量人参、鹿茸,否则易在体内生热生燥,或因脾胃不堪重负而导致“虚不受补”。平和温润的平补是最佳选择,如适量食用核桃、花生等坚果、香菇、银耳等。

二、霜降起居:避寒就温,早卧早起

起居作息应顺应自然“收藏”的节奏,核心在于避寒和收藏。

(一)保暖防寒,三处尤需谨记 

“寒从脚起”,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极易受凉。应及时穿上保暖的袜子,睡前坚持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可加入少许艾叶或生姜,能温通经脉,改善血液循环,提升睡眠质量;腹部受凉易引起脾胃虚寒,导致腹痛、腹泻,睡眠时一定要盖好腹部,日常穿衣也可穿一件贴身的背心或马甲;颈部和背部是人体阳经循行的重要区域,易受风寒。出门可戴丝巾、围巾,避免寒风直吹后颈。

(二)睡眠充足,顺应天时 

应继续遵循《黄帝内经》中“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教诲。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藏,保障精力的恢复;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使人神清气爽。避免熬夜,否则最耗阴血,削弱人体正气。

(三)舒缓运动,不宜大汗 

霜降时节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散步、登山等较为缓和的运动。运动至身体微微发热、尚未大汗淋漓时最佳。切不可追求大汗,否则腠理开泄,寒气湿邪易乘虚而入,反而致病。

三、霜降时节增强免疫力:中医有妙招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升正气的根本在于调和阴阳、畅通气血、扶助脏腑。

(一)艾灸培元,温通阳气 

艾灸是秋季温补阳气、祛除寒湿的绝佳方法。通过灸疗关键穴位,可以激发经气,温补脾肾,有效提升机体抗病能力。

推荐穴位:

· 足三里(健脾益气第一要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常灸此穴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强身健体。

· 关元(培肾固本要穴):位于肚脐下四横指处。此穴为元气关藏之地,艾灸可温通元阳,大补元气。

· 肺俞(调补肺气要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此穴可宣肺解表,增强肺卫功能。

(二)按摩穴位,激发经气 

· 揉按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用食指指腹顺时针、逆时针各揉按1~2分钟,可通利鼻窍,预防感冒和鼻炎。

· 敲打足三里:用拳头或按摩锤经常敲打此穴,有类似艾灸的保健效果。

(三)情志安宁,收敛神气  

中医认为“悲忧伤肺”,过度悲伤会耗损肺气。因此,保持内心宁静、乐观豁达的情绪至关重要。多听舒缓音乐,多与亲友交流,多晒太阳,登高赏景,排解不良情绪,使神气内敛,正气不耗。

霜降,是秋的终章,冬的序曲。它提醒我们,是时候将一年的忙碌收获内敛收藏,为身心积蓄能量,迎接静默而丰藏的冬季。愿您霜降时节,身心俱暖,正气充盈,安然步入冬季。

图文简介

愿您霜降时节,身心俱暖,正气充盈,安然步入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