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曾令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李碧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审核:赵 翔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副主任医师
在本院小儿外科,一名13岁女孩因“反复腹痛1年多,近2个月加重并伴呕吐”被紧急收治。经检查,医生发现其胃腔几乎被一个巨大团块状物填塞。经过全麻下的胃切开取石手术,医生成功取出了一个已积聚数年的毛发团。术后经过禁食、胃肠减压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患儿情况逐步稳定。据家属回忆,女孩自4岁起便存在吃头发、啃指甲等异常行为,这一长期被忽视的习惯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健康问题,也提醒我们关注背后的疾病根源。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毛发性胃石症 毛发性胃石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石症,因患者长期吞食毛发等,这些毛发在胃酸环境中无法被分解,逐渐缠绕积聚形成团块,属于临床上较为罕见的疾病[1]。随胃石体积增大,患者可出现上腹不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引发梗阻、溃疡或穿孔。较小胃石可尝试经内镜取出,若胃石巨大或已出现并发症,则常需外科手术干预。值得注意的是,该行为多与异食癖相关,因此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与干预至关重要。
——什么是异食癖? 由代谢功能紊乱、心理或精神性疾病等造成的味觉异常和饮食不当。表现为对一些非营养的物质,如泥土、纸片、污物等有摄入嗜好[2]。常见于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患者。诊断通常需满足以下条件:持续超过1个月进食非食物物质;该行为超出其发育年龄应有的正常范围;并非社会文化认可的正常实践。该行为在幼儿中相对常见,1~6岁为高发年龄段,尤其在2~3岁达到高峰。在智力发育障碍的群体中,异食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异食癖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营养元素缺乏:缺乏铁、锌等关键微量元素可能引起味觉异常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诱发异食行为。
心理与社会因素:焦虑、压力、缺乏关爱、家庭关系紧张或心理创伤可能导致儿童以吞食非食物物质作为应对机制。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发育行为障碍:常见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或智力发育迟缓的患儿,可能与感知觉异常和行为偏好有关。
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等肠道寄生虫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并释放毒素,引起异常食癖。
模仿行为与环境暴露:儿童可能通过模仿他人或媒体内容习得此类行为。
——发现异食癖应如何应对?
医学评估与营养干预:及时检测微量元素水平,针对缺乏的元素进行补充治疗,如铁剂、锌剂等。
心理与行为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到行为的不良后果,并学习替代性应对策略。家庭应参与治疗,提供情感支持,必要时实施正向强化行为矫正。
并发症处理:若已出现胃石、梗阻、溃疡等躯体疾病,需首先通过内科或外科手段处理急症。
环境管理与安全教育:将非常规食用物品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同时教育孩子辨别可食用与不可食用物质。
——如何预防异食癖?
推动健康宣教:通过社区、学校和医疗机构向家长普及儿童营养与心理知识,提高对异常饮食行为的识别能力。
营造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与陪伴,积极回应其情感需求,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节奏。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保证膳食多样与营养均衡,引导孩子形成规律的进餐习惯和食品认知。
加强环境管控:妥善存放家中非食用物品,监督儿童所接触的媒体内容,避免不良模仿。
参考文献:
[1]苏璠,杨合英,郭志恒,等.儿童胃石症9例诊治经验[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2):262-265.
[2] 张生,苏静,姜伊娟.上腹部小切口胃切开取石术治疗7例毛发性胃石症女童的效果[J].广西医学,2022,44(21):2571-2573.
[3]刘建,祝东强,刘恒,等.巨大毛发胃石症1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03):223,228.
[4]马金针,崔为.异食癖证治探赜[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9(01):22-26.
[5]王峰.罕见巨大毛发胃石症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29(9):677-678.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