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锦娟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审核:赖敬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副主任医师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中,引发剧烈疼痛、红肿和炎症反应。许多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时选择“硬扛”,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但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根治痛风,还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导致关节破坏和肾功能损害。本文将系统介绍痛风的发病机制、急性发作期的科学止痛方法、长期规范治疗策略以及生活方式调整建议,帮助痛风患者正确应对疾病,减少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
一、痛风是如何发生的?
1.尿酸代谢失衡是根本原因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情况下,尿酸会通过肾脏和肠道排出体外。但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过少时,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升高(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超过饱和浓度后,尿酸盐结晶析出,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及肾脏等部位,诱发局部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痛风发作。
2.痛风的典型发展过程
痛风并非一蹴而就,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尿酸升高但无明显临床症状表现,此阶段可能持续数年。②急性发作期:突发剧烈关节疼痛,常出现在大脚趾(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部位,疼痛常在夜间发作,伴随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皮肤温度升高。③发作间歇期:急性发作缓解后进入间歇阶段,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域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刺痒等,但体内血尿酸水平仍高,存在复发的风险。④慢性痛风石病变期:若长期未接受规范治疗,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肾脏等部位,逐渐形成痛风石,导致关节骨质破坏、关节畸形、关节周围软组织纤维化及肾功能损害等不可逆损伤。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痛风发作时为何别“硬扛”?
许多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时常选择忍痛或自行服用止痛药物,误以为忍过急性期就没有问题了。但“硬扛”不仅无法有效缓解痛苦,反而会增加关节损伤和炎症持续的风险,导致病程延长。现代医学倡导“早期干预、规范治疗”,强调在症状初起时就积极采取治疗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减轻疼痛、缩短炎症持续时间,还能减少对关节功能的远期损害。
在痛风急性发作时,痛感剧烈、炎症明显,若任由疼痛和炎症持续发展,可能导致关节软组织结构受损,进而诱发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若不尽早接受治疗,可能会增加后续尿酸水平调节及预防复发的难度。若关节炎症长期反复发作,局部还会形成痛风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急性期的科学止痛和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三、痛风急性发作时,如何科学止痛?
1.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痛风急性发作时常用的止痛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的合成,迅速缓解疼痛和炎症。临床常见的药物包括布洛芬、萘普生等,在医生指导下按时足量、规律服用,可以有效降低炎症反应,但需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胃肠道刺激、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有消化道溃疡史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谨慎选择药物或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避免因用药不当加重身体负担。
(2)秋水仙碱(Colchicine):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一线治疗用药,在急性发作期具有较好疗效。它主要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减少炎症介质释放,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虽然疗效显著,但使用时要注意剂量问题,避免因剂量过大引起腹泻、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甚至罕见的神经系统异常和肌肉损伤等。
(3)糖皮质激素:对于不能耐受NSAIDs或者存在使用禁忌的患者,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的局部注射或口服疗法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糖皮质激素具有快速的抗炎作用,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急性症状。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警惕感染、血糖升高、免疫抑制等副作用,因此使用前需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态,并严格遵循最短疗程、最低有效剂量的原则。
2.非药物缓解方法
在痛风急性发作期,非药物缓解方法可以辅助减轻局部症状,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患处,以减轻红肿和疼痛,同时抬高患肢可减少血液淤积在下肢,缓解局部肿胀。此外急性发作期应避免关节负重,减少活动,但需注意长期制动可能加重尿酸沉积。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在急性期管理中,科学的镇痛并非仅仅是依靠药物,更要注意合理选择止痛方案,避免因药物不当使用造成二次损伤。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四、长期规范治疗:如何减少痛风复发?
痛风的治疗需分阶段规范进行,既要在急性期快速控制炎症与减轻疼痛,又要在间歇期通过调理生活和药物干预防止复发。规范治疗全流程主要包括急性期治疗、间歇期管理和长期尿酸降低治疗三个方面:
1.急性期治疗
在痛风急性发作时,医学上倡导尽快明确诊断,及时干预治疗。此阶段的目标是迅速控制炎症、缓解疼痛,减少关节损伤。对于伴有高热或全身症状的患者,需要住院观察以排除并发感染及其他急性问题。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间歇期管理
急性症状消失后,患者进入间歇期,此时治疗重心转向预防复发和减少尿酸结晶沉积。医生通常会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尿酸水平、肾功能及超声检查等,以便合理调整药物方案。
间歇期主要治疗措施包括:①尿酸调控:部分患者需要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及丙磺舒、苯溴马隆等)来达到长期稳定血尿酸浓度的目的。②生活方式调整:改善饮食结构、适度运动、戒烟限酒,这些措施有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新陈代谢。③定期随访:定期复查血尿酸及肾功能,及时发现和调整治疗中的问题。
3.长期尿酸降低治疗
部分经综合评估需要长期使用降尿酸药物的患者应坚持规律用药,以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及肾损害。药物选择需综合患者耐受性、合并症及临床经验,服药期间应定期监测疗效及副作用,避免血尿酸水平波动过大。
五、饮食调控:痛风患者的日常“防火墙”
饮食管理在痛风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搭配饮食,可以减少体内尿酸生成,并促进尿酸排泄。
1.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
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部分红肉及某些鱼类)容易导致尿酸升高,需限制摄入。患者可以选择低嘌呤的蛋白质来源,如蛋类及部分乳制品。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限制含糖饮料和酒精
高果糖饮料及啤酒等饮品可促进嘌呤分解,诱发血尿酸升高。建议痛风患者减少酒精摄入,尤其是啤酒,因其不仅含有嘌呤,还会激活体内炎症反应。
3.多喝水
水是人体最天然的“溶剂”,充足饮水可以帮助促进尿酸从肾脏排泄。鼓励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保持尿液呈淡黄色为宜,从而减少尿酸结晶在关节及肾脏的沉积风险。
4.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适当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降低血清尿酸浓度。建议适量增加新鲜水果(如橙子、草莓)和蔬菜的摄入,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代谢环境,但需注意控制水果中的果糖摄入量不宜过高,此外也不建议直接补充维生素C制剂。
5.适量运动
饮食调控应与适度运动相结合,以维持合理体重,能有效降低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带来的风险。建议定期进行轻中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但需注意在急性发作期间应减少活动,避免关节负重过大。
面对痛风发作,我们不再选择硬扛,而是采取全面、科学的治疗措施。患者应与医生密切合作、积极配合各项治疗方案,才能真正实现“痛风不再‘硬扛’—科学止痛与规范管理”的目标。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专业指导下,早日恢复健康,拥有一个健康无痛的未来!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