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光机|2011年10月27日,我国首台国产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启用

14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11年的10月27日,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正式建成并挂牌启用。当天,国内首台完全采用国产中央处理器(CPU)及系统软件构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神威蓝光”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全球第三个具备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能力的国家,实现了超级计算机CPU与操作系统的全面国产化。

超算,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在天津、深圳、长沙、济南、广州以及无锡这六座城市的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内,一排排承载着“中国基因”的超级计算机正以昼夜不息的姿态高速运转,它们以每秒数千万亿次乃至数亿亿次的惊人运算速度,精准处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海量运算指令。

从精准规划“天宫一号”的回归路径,到实现雾霾天气的高精度预警预报;从助力C919大型客机的研发设计,到精准定位石油钻井的最佳位置;从基因测序技术的深入应用,到新药研发的高效筛选;从破解复杂密码的难题,到模拟宇宙的演化历程……超级计算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几乎无所不及。它不仅在科技前沿领域大放异彩,更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天气预报的准确预测、影视特效的震撼呈现,乃至洗衣液瓶子设计的优化,都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上可算天,下可算地,中能算人,超级计算在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科技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堪称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

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与应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实力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战略高地。为此,早在2006年,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就已将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的研发列为优先发展主题,科技部明确提出要掌握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研制的核心技术,并将“高效能计算机及网格服务环境”项目列为“十一五”期间863计划的重大项目。

首次实现超算CPU和操作系统国产化

2011年10月,我国首台全采用国产CPU与基础软件构建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神威蓝光”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此举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第三个具备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能力的国家。验收专家组指出,作为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高效能计算机及网格服务环境”重大项目成果,“神威蓝光”在高密度组装、全系统水冷技术等方面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据时任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顾卫东介绍,“神威蓝光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配备8704个CPU,均采用自主设计生产的申威1600处理器,系统峰值运算速度达11.07千万亿次,运算速度超过20万台普通笔记本电脑之和。其存储容量达2000万亿字节,相当于6个国家图书馆藏书总量。


“神威蓝光”

得益于多种节能技术、水冷技术及高密度组装技术的应用,“神威蓝光”性能功耗比超过741MFLops/W(百万次浮点运算/秒瓦),即一瓦电灯泡亮一秒的电量,“神威蓝光”可进行7.41亿次浮点运算。

据介绍,“神威蓝光”具有四大突出特点:其一,全采用国产CPU,是我国首台全采用国产CPU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其二,系统稳定性出色,远超一般X86集群,9个多小时测试全程无故障;其三,水冷系统先进环保,通过封闭水循环带走主板热量,几乎无水损耗且无噪音,相比风冷能耗降低40%,且大幅提升了单机仓组装密度和器件可靠性;其四,高密度封装,一个机仓可容纳1024个CPU,仅需9个机仓即可实现千万亿次运算规模。

“中国超算军团”崛起

超算领域竞争残酷,衡量标准“简单粗暴”——速度。自1993年起,美、德联合发布“TOP500(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每半年更新一次,备受全球瞩目,甚至被写入美国国情咨文,最新排名规定,运算速度若未达每秒500万亿次,便会被剔除。

2001年前,中国无机器入围TOP500。2010年,“天河一号”问世,登顶世界超算。2013年起,“天河二号”更是六连冠。“中国超算军团”崛起之快,引人注目,也遭人嫉妒。2015年,美国禁售超算芯片给中国,阻碍了“天河二号”的升级。


2016年6月20日,TOP500第47届榜单发布,“天河二号”虽未夺冠,但继任者“神威·太湖之光”同为中国制造。这台全用“中国芯”的新王者,速度比前任快近2倍,效率提升3倍。


2018年7月28日,国防科大牵头研制的“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系统”在天津超算中心完成研制部署,7月22日通过验收,其运算速度预计为“天河二号”10倍以上。随后,“神威”“曙光”E级原型机也交付。至此,“十三五”高性能计算专项的三个E级超算原型机全部交付,中国超算实现了“三头并进”。

参考来源:中国科普网、央视国际、新华网


图文简介

14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11年的10月27日,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正式建成并挂牌启用。当天,国内首台完全采用国产中央处理器(CPU)及系统软件构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神威蓝光”正式投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