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怡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
审核:李永春 河南省儿童医院 副主任医师
秋高气爽之际,一名“不速之客”悄然来袭——它就是令人头疼的“秋季腹泻”。它尤其“偏爱”婴幼儿和儿童,常常让宝宝受苦、家长忧心。但是别担心,只要我们准备充分,就一定能赢下这场“秋季腹泻保卫战”!
一、认清“元凶”:秋季腹泻的罪魁祸首——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为秋季腹泻的“头号通缉犯”。它主要攻击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简单来说,就是病毒借助粪便污染水、食物或通过间接接触,从感染者身上转移到健康孩子的口腔中。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识别“敌情”:秋季腹泻的典型症状
秋季腹泻起病急,呕吐常先于腹泻出现,腹泻频繁,多为水样便,可伴脱水和酸中毒,部分患儿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脱水的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口唇干燥、口渴,眼窝或囟门(婴儿头顶柔软的部位)凹陷,小便量减少(换尿布次数明显减少)。家长可通过下表来评估患儿脱水的严重程度。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和轮状病毒差不多的“敌人”还有诺如病毒和细菌等。怎么区分它们呢?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常呈聚集性,小朋友主要是吐得厉害,还经常肚子痛、发烧、没力气,严重的还会脱水。若患儿的腹泻是由细菌引起的,则大便通常是黏糊糊的,还带脓和血。
三、核心战术: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
孩子一拉肚子,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吃止泻药。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对于轮状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腹泻,止泻药可能反而会让病毒留在患儿的肠道内,加重病情。
“战斗”的核心原则是:预防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继续适量饮食,合理用药。
法宝一:补液——打赢“脱水阻击战”。
首选“口服补液盐”,谨遵医嘱服用。口服补液与静脉补液同样有效,是预防和治疗轻度、中度脱水的首选方法。目前推荐选择低渗口服补液盐(ORS Ⅲ)。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需调整补液方案:
1.频繁、大量腹泻。
2.频繁、严重呕吐。
3.口服补液服用量不足,未纠正脱水。
4.严重腹胀。
法宝二:充足的营养——保障“后勤补给”。
急性腹泻期间,口服或静脉补液开始后应尽早给予适宜饮食,不推荐摄入高糖、高脂和高粗纤维食物。
法宝三:合理用药——做好“战地救助”。
1.病毒感染是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常为自限性,一般不用抗病毒药物,且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2.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可吸附和抑制细菌、病毒和毒素,有助于缩短急性水样便患儿的病程,减少腹泻次数。蒙脱石散应空腹服用,通常在饭前2小时服用最佳,同时服药后2小时内禁饮禁食,以避免蒙脱石散与食物发生黏附,影响药物在疾病部位的覆盖。鉴于蒙脱石散的吸附作用,对于大部分的药物,临床上建议先服用这些药物1~2个小时后,再服用蒙脱石散。
3.补锌治疗。在锌缺乏高发地区和营养不良患儿中,补锌治疗可缩短 6个月~5岁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
4.微生态制剂。益生菌有可能缩短腹泻病程及住院时间,可酌情选用。
四、超强防御:构建三重防护盾牌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秋风起,腹泻急!秋季腹泻,预防胜于治疗!以下三大盾牌可让我们防患于未然。
盾牌一:最强武器——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盾牌二:守住防线——严防“手-口传播”,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盾牌三:远离险境——避免接触污染源。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J]. 传染病信息,2021,34(1):前插1-前插8.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