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图片中这个手套,看起来平平无奇,就是个款式稍微有点过时的毛线手套。

“海丝”手套,图片来源:Wikipedia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手套的材质非同一般,它是用贝壳的“胡子”编织成的。
可是怎么总觉得听起来怪怪的?贝壳怎么会长胡子呢?而且胡子真的可以拿来织手套或者是毛衣吗?
贝壳的胡子
先说说贝壳的胡子。
其实长胡子的贝壳在生活中并不算很罕见,也是餐桌上的“常客”了。
比如,在很多沿海地方都能见到一种叫作贻贝的贝壳,之前在青岛上学的时候,青岛当地人叫它们“海虹”。在江浙一带有叫淡菜、青口的贝壳,它们也是一种贻贝。

青口也是一种贻贝,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些贻贝的壳上就有一些须须,就算是它们的“胡子”了。
足丝“胶水”
贻贝的“胡子”跟人类的胡子成分很不一样,它们的“胡子”其实是一种叫作“足丝”的东西。
当贻贝之类的贝壳决定找个地方安家,它们就会伸出自己的足,在礁石或者是其他坚固的东西上找一个附着点。之后,足上面的腺体——足丝腺就会开始工作,分泌足丝蛋白。
这些蛋白刚分泌的时候看起来有点像黏稠的液体,但很快,它们就会变硬,变成一根有韧性的细丝,也就是足丝。
贻贝会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最终一簇簇的足丝就会把它们牢牢固定在礁石上,大风大浪也很难把它们从礁石上冲走。

贻贝的足丝,图片来源:Wikipedia
珍贵的海丝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足丝都“有资格”用来织手套、织毛衣。
在“长胡子”的贝类中,有一种叫作大江珧(Pinna nobilis)的贝壳(按拉丁文名直译其实应该叫名贵江珧)。

大江珧,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种大江珧的个头能长到接近半米长(最大的能长到1米多长),它们竖立在海底也是挺壮观的。而它们能稳稳地立在海底,正是靠足丝把自己牢牢固定住。

大江珧的足丝,图片来源:Wikipedia
大江珧分泌的足丝很长,能够达到20厘米左右,而且这些丝又非常细,这些特点,让它们的足丝能够被用来编织衣物。
大江珧产生的足丝被称作“海丝”,据说用海丝编制成的衣物在太阳下会泛着金光。
不过用这样的丝来编织衣服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意大利的圣安蒂奥科岛上,有一位名叫基娅拉·维戈(Chiara Vigo)的海丝工艺传人。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道整个海丝纺织工艺的人,包括去哪里采集、怎样采集(维戈会亲自下海采集)以及采集到的海丝应该如何处理、编制、染色。

基娅拉·维戈,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采集海丝的时候,每下潜100次只能采集到大约30克用来纺织的海丝,所以海丝算得上是一种非常稀有的材料了,用它们编制的衣物、手套,也是非常珍贵的。
在古时候,只有国王、王后、祭司、长老等人才有可能穿到这样的衣物。
而到了今天,海丝织物依然是非常珍贵的。
一方面是因为产生海丝的大江珧已经成为了极度濒危的物种(人们也开始用另外一种江珧的足丝来代替大江珧的足丝)。
另一方面是因为还拥有海丝编织技艺的人已经非常少了,维戈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在维戈家族中,海丝工艺是“传女不传男”的,她也正在教自己的小女儿这项技艺。
不过让人敬佩的是,维戈从来没有想过从自己的海丝作品中谋取利益。
她认为,海丝应该属于全人类。她会把这些作品捐赠给博物馆或者赠送给其他人,之前曾经有人出250万欧元的价格想要购买她的《女性之狮》(the lion of women)作品,但被她拒绝了。
能救命的海丝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贝壳的足丝除了能用来编织衣物,它们也被一些科学家“盯上”了。
因为在充满水的环境里,足丝依然有非常好的黏合效果,所以科学家们试着模拟它的成分制造水下粘合剂,这类黏合剂将在船舶以及其他水下设施中发挥巨大的潜力。
另外,足丝蛋白有着比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不容易引起生物体的不良反应。所以科学家们也在研究用它来替代传统的手术线,用它制作的“生物胶水”可以直接将需要缝合的部位粘在一起。
说不定在未来,这些贝壳的“胡子”能够拯救人类的性命呢。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作者丨代丽 科普作者 高级工程师
审核丨张珊珊 海洋生态学博士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