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拉沐沦河发源于浑善达克沙地边缘,全长397公里,是北方民族的“祖母河”。过去,河道阻隔让周边发展受限。如今,随着西拉沐沦特大桥的建成通车,昔日阻碍发展的“天堑”变“通途”,为当地经济、旅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工程团队攻克了哪些技术难题,让大桥在“一盘散沙中”顺利施工?又采用了什么创新方式,铸就了这个工程奇迹?近日,记者采访了工程的建设者,听他们说说超级桥梁背后的“中国智慧”。

西拉沐沦特大桥。受访者供图
技术奇迹:流沙之上筑“钢铁巨龙”
作为全球墩身最高、跨径最大的 PC 梁多矮塔斜拉桥,西拉沐沦特大桥创下两项世界纪录。其最大挑战在于桥基全部坐落于浑善达克沙地的风积沙层,堪称“施工禁区”。该项目总工程师赵鑫告诉记者:“西拉沐沦特大桥桥址区,处于巨厚风积沙的地质中,如同‘在一盘散沙中作业’,施工异常艰难。”面对“设备无处立足、人员步步惊心,岸坡高差大、没有稳固作业面”的困局,工程师们开启了一场技术革命。
工程师们首创了“台阶式高压旋喷水泥浆液加固法”,从上至下,采用水泥旋喷桩加固一级、开挖一级,形成阶梯状支护平台,使削坡土方量减少82%,工期压缩40%。
针对岸坡桩基施工,项目采用了“水泥旋喷桩帷幕式护筒”——用8根水泥旋喷桩间隔施工相互咬合形成密闭圆环筒状体,替代传统钢护筒,有效解决了大型设备在风积沙岸坡无法立足和因钢护筒振设而引发岸坡滑塌风险的难题。
除了风积沙地质难题,还有大风低温这只“拦路虎”。针对“U”形峡谷大风低温气候导致混凝土易开裂的问题,工程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开发“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技术”,通过对承台混凝土内外部的温度实时监测与精准控制,有效攻克了大体积混凝土易开裂的难题。
此外,为了保障施工安全与提升施工效率,工程师们采用了“大断面超高墩钢筋分块吊装”技术,并设计专用可调节式吊具,不仅提升了墩身钢筋安装效率,缩短了施工人员的高空作业时间,也避免了不利天气对吊装工作的影响。正是这套环环相扣的技术“组合拳”,使得这场历时4年的“驯服流沙”攻坚战圆满告捷。
生态共生:祖母河畔的绿色答卷
面对西拉木伦河流域珍贵的生态资源,工程建设中生态保护被置于优先地位。
赵鑫告诉记者,为了平衡安全、质量与生态环保,项目团队在前期做了针对生态保护的详细勘察和记录,针对水中的桩基础施工采用“整体栈桥、深护筒、气举反循环、钻渣分离器与泥浆循环专用管道”成套技术方案。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对于水质、土壤和空气污染等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安全环保工程师苗海飞介绍,项目团队在钢筋焊接施工过程中,加入焊烟收集器,避免污染空气;在泥浆处理中,通过两个月的实验选取了合适的泥浆净化剂,避免了对土质的污染;利用土工织物+绿色种植(柠条)的方式恢复边坡防护,有效锁住了沙土和水分。不仅如此,项目团队本着少占或不占地的原则,宁可增加运输距离,也要节约绿地,以守住“祖母河”生态,实现工程与自然共生。
创新基因:超级工程的智慧内核
西拉沐沦特大桥的建成不仅是工程的胜利,更是生产力的全面革新。
在管理模式上,项目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主导”,运用“项目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人、机、料、法、环的数字化管控,施工效率与精度大幅提升;在运维方式上,项目从“人工运维”迈向“智能管控”,通过罐车定位、人脸识别、塔吊监控等系统来保障施工安全,并通过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快速识别安全问题,实现事前预防;在创新维度上,从“单体创新”迈向“系统革新”,项目采用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等科学化管理手段,在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绿色低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推动了中国基建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西拉沐沦特大桥的建成,是中国基建的又一里程碑。它以科技突破征服“流动沙丘”,以生态理念守护“祖母河”,为全球基建树立了“高效能、高质量、高科技”的新标杆,也为当地发展奏响了新的牧歌。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