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痛腹泻总不好竟是胃肠道“过敏”?一文读懂这种经常被误诊的“胃肠炎”

作者:潘思远 李青上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审核:马建霞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主任医师

【病例故事】

小王是一名30岁的年轻男性,但最近半年却成了急诊常客——反复出现肚子痛、拉肚子,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每次他都以为是急性胃肠炎到急诊就诊,查血都只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吃了止泻药和胃药后短时间内会有所缓解,但仍反复发作,医生提醒他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胃肠镜及其他检查明确诊断,于是小王下定决心住院,在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后发现其胃窦黏膜层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最终被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在用激素治疗后小王的消化道症状逐渐缓解,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也逐渐恢复正常。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疾病揭秘】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在我们体内有一种叫“嗜酸性粒细胞”的白细胞“小卫士”,平时帮助我们应对过敏反应及抵御寄生虫的感染,但当它们增殖失控,大量集聚在胃肠道时,就会引起胃肠道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会导致腹痛、腹泻、恶心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该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见于30~50岁的人群,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临床表现】

1.胃肠道的信号:哪里被“侵犯”,哪里就不舒服

(1)侵犯“黏膜层”,影响消化吸收: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类似急性胃肠炎的表现,但常规止泻药、胃药仅能暂时缓解,易复发;严重时黏膜及黏膜下层血管破裂,出现黏液血便,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若小肠黏膜受累范围广,会致营养吸收差,引发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儿童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2)侵犯“肌层”,胃肠道变得“僵硬”:如果食管堵住了,会老觉得反酸水,咽东西时像有东西卡着,吞不下去;如果胃与小肠连接的“幽门”堵塞,会频繁恶心呕吐、腹胀,呕吐物可能是隔夜食物且有酸臭味;如果小肠或大肠堵塞,则引发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甚至多日无排气排便,即出现肠梗阻。

(3)侵犯“浆膜层”,肚子、胸口会“积水”: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胸腹水,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伴黏膜层、肌层炎症症状。去医院抽一点“积水”检查,能发现里面有很多“嗜酸性粒细胞”,是判断该层病变的关键。

2.非胃肠道症状:多是“过敏相关”,容易被忽略

最常见的是过敏相关症状。除了胃肠道不舒服,约50%的患者还会出现和过敏相关的症状,从而导致忽视误诊。呼吸道过敏症状,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皮肤过敏症状,如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皮肤问题。很多人出现这些症状且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时,会误以为是单纯过敏,却不知可能是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在“背后作祟”。

还有一类是全身症状,多由胃肠道营养吸收不良引发,常见有消瘦、贫血、乏力等。

【诊断攻略】

医生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靠的是一套叫“Tally 标准”的判断方法,简单说就是要满足3个条件。

1.出现胃肠道不舒服的症状

需出现肚子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表现,严重时可能有黏液血便、排便排气停止等情况。存在“肚子出问题”的直观症状,才会初步考虑该病。

2.检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这是诊断的关键,得靠两种检查“抓证据”:第一种是“胃肠镜+活检”。这种方法是从食管、胃、肠等部位取组织,若显微镜下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扎堆”,符合疾病特征。第二种是“放射检查+查血”。若 CT、钡餐等发现结肠异常,且查血或其他体液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可诊断。

3.排除其他易混淆的病

很多其他疾病也会出现胃肠不适且体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比如寄生虫感染、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导致多系统累及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等,诊断时医生会予以排除,避免误诊。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治疗方案】

1.饮食疗法:先从“吃”上找问题

(1)先停可疑品:对于确定或可疑的食物或药物立即停止食用。

(2)尝试“剔除 6 类常见过敏原”:牛奶、鸡蛋、大豆(如豆腐、豆浆)、小麦(如馒头、面条)、坚果(如核桃、花生)、海鲜贝类(如虾、蟹、蛤蜊)。

(3)记好“饮食日记”:准备个小本子,每天记上吃了啥(比如早餐喝了牛奶、吃了面包)、吃完后有没有肚子痛、拉肚子等症状。慢慢就能从记录里找出“可疑食物”,帮医生明确致敏原。

饮食控制不一定能治愈本病,但是一切治疗的基本措施。

2.药物治疗:分情况进行选择

(1)糖皮质激素:快速缓解症状的“主力药”,0.5~1mg/(kg·d)的泼尼松可以在1~2周内使80%左右的患者消化道症状改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逐渐下降。之后逐渐将激素减量至5~10mg/d维持,停药后部分患者可导致疾病复发。

(2)免疫治疗: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在减量过程中出现疾病反复或停药后反复复发的患者可加用其他免疫调节药物,如硫唑嘌呤、白细胞介素-5拮抗剂等。

(3)其他抗过敏药物:酮替芬、色甘酸钠、孟鲁司特、抗IgE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等抗过敏药物也在该病中起到辅助效果。

3.手术治疗:万不得已才用的“应急办法”

一般不用手术,只有两种特殊情况才考虑:①激素治不好的梗阻;②出现其他外科急症,如穿孔、内科治疗无效的出血、坏死等。

做完手术后,如果还有肚子不舒服的症状,或者血液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还是偏高,医生可能会让吃小剂量激素再维持一段时间,防止病情反复。

【注意事项】

虽然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良性疾病,有时能自行缓解,但大家要特别留意它“容易复发”的特点,日常护理和定期监测都不能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避免熬夜与情绪波动,定期进行医疗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虽不常见,但其症状却可能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显著影响。对待这类疾病,及时就医、科学治疗、做好生活习惯的调整非常重要。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够在科学的指导下,早日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的生活。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心态是每个人都应追求的目标。

图文简介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