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宏迅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教授
李亚博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彭 瑜 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 副教授
审核:惠 慧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主任医师
近年来,高原旅行凭借壮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远离都市喧嚣的精神净化体验,热度持续攀升。从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有着“蓝色星球最后净土”之称的稻城亚丁,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探索。然而,高原旅行也伴随着特殊的挑战,其中最常见的便是高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它是对旅行者身心极限的一次考验。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高原反应是怎么回事?
高原反应的症状多种多样,往往突如其来。人们可能突然出现心慌心悸、呼吸急促、头晕头胀、视物模糊等症状;部分人群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失眠等不适。这些症状的根源是身体处于缺氧状态。在平原地区,氧气供应充足,人体如同手机满电般精力充沛;而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的区域后,情况即发生改变。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气含量显著降低,如同吸管被挤压后难以吸取液体。此时人体摄入的氧气不足,心脏需加倍工作,大脑也会出现功能反应,进而引发头晕、心慌等一系列连锁症状。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稻城亚丁景区海拔多在3700~4100米,这些区域的高原反应发生率相对更高。
通常,高原反应可分为以下两种:
(1)急性高原反应:这种反应较为常见,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等,多在进入高原6小时后开始发病,2~3天为发病高峰期,5~7天后症状会有所缓解。急性高原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2)慢性高原反应:若急性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而不恢复,则可认为是慢性高原反应,患者常表现出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和手足麻木等症状,有时也会发生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昏厥。
二、高原反应常见的应对方法与局限
预防高原反应的基础方法是阶梯登高、逐步适应,如同运动前的热身准备,帮助身体循序渐进地适应环境变化。但这种方法受时间限制较大,若因行程紧张需直飞拉萨等高原城市,该方法则难以发挥作用。
便携式氧气罐可临时缓解缺氧症状,为身体提供急救充氧。但氧气罐存在诸多不便:携带不便且增加行李负担,同时受限于航空、高铁等交通方式的携带规定;此外,一罐氧气通常仅能维持1~2小时,无法满足长期使用需求,过度依赖还可能降低身体自身的高原适应能力。
药物防治是更为便捷的方式。目前常用的西药包括乙酰唑胺、地塞米松等,虽有明确效果但存在较多限制:乙酰唑胺可能引发肢体麻木、尿频等不良反应,青光眼患者禁用;地塞米松属于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胃肠功能紊乱,且这两种药物均为处方药,必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三、中医药应对高原反应:整体调理,温和守护
相比之下,中医药应对高原反应的方法就温和多了,像一位贴心的健康向导,用自然的方式帮您适应高原。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中医遵循“顺时应势调理身体”的理念,面对高原缺氧问题,并非简单对症处理,而是从根本上夯实身体基础。红景天、党参、黄芪等传统药材,在中医理论中素来被视为强身健体的良药。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这些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增强心脏供氧能力,提高红细胞的携氧效率,如同为身体配备高效“氧气运输车”,从根本上提升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红景天为例,《本草纲目》中早有其“益气轻身、耐受力强”的记载,如今已成为高原旅行的常用药材。其禁忌较少,适合大多数人群安全使用。
中医的“整体调理”理念特别契合高原适应需求。高原反应本质上是身体多个系统在缺氧环境下的功能失调,中药通过科学配伍实现全方位调理。如红景天配伍丹参、葛根的方剂,既能快速缓解头痛头晕等急性症状,又能调理脾胃功能和改善心脏循环,提升睡眠质量与体力,避免了西药单一对症治疗的局限性。这种“未病先防”的思路,能让身体在出发前就启动适应准备,显著降低高原不适的发生概率。
现代中药制剂充分考虑了旅行者的需求,通过现代技术将药材制成口服液、胶囊、含片等剂型,便于携带、不占空间,无须特殊保存条件,且不受安检限制。红景天口服液开瓶即饮,党参黄芪茶包可随时冲泡饮用,既能快速缓解不适,又能帮助身体逐步建立高原适应能力,避免了依赖氧气瓶可能导致的身体功能退化。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中药的天然属性使其具有较高安全性。这些经过千百年临床验证的高原药材,安全性远高于西药,即使长期服用也不易产生不良反应,特别适合老人、儿童等敏感人群。多数药材兼具滋补功效,在预防高原反应的同时,还能缓解旅途疲劳、提升精神状态,让人们在欣赏美景时保持良好状态。
中医药还为高原旅行增添了人文内涵。许多高原地区的传统医药智慧与中医理念一脉相承,当地特产的虫草、雪莲花等药材,既是防治高原反应的有效资源,也是了解民族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健康防护与文化体验自然融合。
参考文献
[1] Gatterer H., Villafuerte F. C., Ulrich S. et al. Altitude illnesses[J]. Nat Rev Dis Primers, 2024, 10(1):43.
[2] Carod-Artal F. J. High-altitude headache and acute mountain sickness[J]. Neurologia, 2014, 29(9):533-540.
[3] Liu X., Yang X., Liu L., et al. A hypothesis study on a four-period prevention model for high altitude disease[J]. Mil Med Res, 2018, 5(1): 2.
[4] Nowadly C. D., Portillo D. J., Davis M. L., et al. The use of portable oxygen concentrators in low-resource settings: a systematic review[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22, 37(2): 247-254.
[5] Williamson J., Oakeshott P., Dallimore J. Altitude sickness and acetazolamide[J]. BMJ, 2018, 361.
[6] 李雪, 李学芳, 浦雪梅, 等. 中药防治高原缺氧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 23(12):4669-4677.
[7] Tao Hongxun, Wu Xu, Cao Jiliang, et al. Rhodiola speci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raditional use,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toxicity, and clinical study[J]. Med Res Rev, 2019, 39(5):1779-1850.
[8] 刘春. 高原衰退症的临床特点、发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候特点研究[D].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2014.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