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简介:东南大学原创话剧《奔向远方的彩虹》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友、兼职教授、江苏泰州籍科学家林鸣为主人公原型,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为故事主题,演绎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及其团队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非凡经历,讴歌“科学报国、敢为人先、奋斗进取、止于至善”的科学家精神,彰显“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当舞台上灯光亮起,总工程师“林明”面对沉管接头17厘米的误差,毅然下令“重新对接”时,台下观众屏住了呼吸——这并非虚构的戏剧高潮,而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真实的技术鏖战。

《奔向远方的彩虹》剧照
舞台上,“最终接头对接误差”“碎石整平船信号中断”“海床回淤导致停工”等真实技术难题被转化为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
更独特的是,演员们用天南海北的方言演绎建设者群像——这是创作团队为还原工程现场特意设计的艺术密码。“当工人用乡音喊出‘我拿青春赌明天’时,台下学生的眼睛是亮的。”编剧张赛煜回忆道。
“双线叙事”共铸精神丰碑
区别于传统英模剧的宏大叙事,《奔向远方的彩虹》创新采用“双线结构”:既有林明带领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主线,也有年轻工程师陈康康、工人李瑛等小角色的成长支线。

主创团队讨论“读懂中国”展演的演出细节
在“台风抢险”一幕中,实习生乔连因目睹建设者奉献而欲弃学参工,却被林明以“知识才能强国”劝返——这正是东南大学“科学教育+德育美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投射。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桥梁工程系2024级硕士钟汶哲是林明的扮演者,曾在2022年版本中饰演陈康康一角。“我的专业与之相关,我也曾在炎热的夏季,上桥采集数据,我记得那时候的江风特别大,条件也很恶劣,当时我就觉得,和剧中的工程师也好,总工也好,有了一种共鸣。一项重大的工程背后,都是一群人的努力。”
钟汶哲坦言,几年来,参与《奔向远方的彩虹》的过程让他受益很多,无论是对科学家精神的感悟,抑或对专业的坚定。剧中,扮演工人李瑛的李琳华,赴新疆兵团建设西部;林明的扮演者江宇杰成为贵州选调生。“排演时,林鸣院士那句‘为国造安心桥’的台词刻进了我骨头里。”江宇杰在采访中说。
奇迹与信仰同频共振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创作导向,创作过程及背景以交通学院“JOIN”学生艺术团为载体,深耕思政话剧创作近20载,探索建立了“科学教育”+“德育、美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已成功演出了以吴健雄、茅以升、林鸣等国际国内著名科学家为原型的话剧《吴健雄》《茅以升》《红日初升》《港珠澳大桥》《追·寻》等数十部思政大剧,建立了舞台剧思政育人品牌。学院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交荟”学风涵养工作室等平台,让工程奇迹与青春信仰同频共振。

排练总结现场
此外,主创团队积极打造多元化宣传推广模式,建立更大范围的作品共创模式。话剧多次在学校学院公众号、微博、B站等平台发布视频、推送,展现作品风采、分享作品创作历程,相关视频播放量累计超三万次。“我们要让舞台成为移动的思政课堂。”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航表示,当学生自己演绎科学家,科学家精神便实现了传承。

《奔向远方的彩虹》剧照
2024年4月,《奔向远方的彩虹》参加了教育部“读懂中国”活动5周年优秀作品展演;2024年10月,《奔向远方的彩虹》在2024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演出。如今,《奔向远方的彩虹》已入选省科协、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文联、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等单位开展的“江苏省科学家精神舞台剧推广行动”。
随着2025年新一轮演出启幕,更多江苏青年将在艺术中读懂林鸣们“止于至善”的追求——那不仅是沉管对接0.26厘米的精度,更是科技工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极致承诺。这束从高校舞台上升起的科学家精神之光,正照向更远的远方。(陶韬)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