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普及、远程办公盛行、移动支付便捷的今天,网络几乎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与此同时,诈骗短信、钓鱼链接、账户被盗等风险也在不断变化升级。如何在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保障我们的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网络安全,正在以看不见的方式,悄悄守护着你我。
一、看得见的“安全”:从生活场景出发的防护网络
曾经,一通陌生电话可能就让人落入诈骗陷阱。如今,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很多骗局在发生前就已被阻断。据公开媒体报道,该APP的智能预警系统已累计阻断超3亿次钓鱼网站访问,有效降低了诈骗发生率。这背后,依靠的是一种叫“联邦学习”的新技术——它能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通过识别诈骗关键词组、通话语气等特征,在对方还没把话说完前就弹窗预警。比如,如果诈骗分子试图冒充“客服”要求转账,当一些关键词如“安全账户”、“清空余额”等出现时,APP就会立即弹窗提醒,并提供一键举报功能。
二、技术如何“筑基”:你看不见但很关键的安全防线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APP、支付平台、银行系统,其实背后都有一整套“看不见的防护网”。比如,在支付安全方面,网联清算平台部署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险监测模型,对可疑交易进行实时识别和拦截,这类模型大幅提高了对伪造支付行为与跨境赌博类交易的识别效率,极大地减小了用户资金损失风险。在保护金融安全的同时,也让普通用户免受资金损失。同时,随着智能汽车、远程医疗等技术发展,对网络安全的要求也更高。例如在自动驾驶场景中,为了防止黑客通过“伪造定位”让汽车偏离路线,导航系统正在使用“北斗+地基增强”技术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进一步提升出行安全。
三、你我都是守护者:网络安全从学生抓起
网络安全不只是技术部门的责任,也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十万所中小学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已经走进课堂。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规定,学生将通过“模拟攻防”“密码技术”等实践活动,学习如何保护社交账号、识别网络陷阱,增强数字素养。同时,国家层面也在推动APP的合规管理。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个人信息安全报告》显示,84.42% 的 APP 存在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的问题。过去这些问题较为普遍,但随着监管政策的完善与行业治理的推进,APP 个人信息保护水平正在逐步改善,用户的隐私数据有望得到更好保护。
四、数字时代的“安全感”,靠什么建立?
网络安全不是“高冷的黑科技”,它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每一次交易、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对诈骗的识别中。也许你不会每天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正是这些背后的“隐形守护”,让我们的数字生活更安心。未来,随着AI、物联网、智能终端进一步普及,网络安全也将从“补丁式防护”走向“内生式防护”——即安全能力从系统底层自动生长,像免疫系统一样持续进化。网络安全,已经不是一个专业名词,而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数字空气”。而我们每个人也正是这场“全民守护行动”的参与者。
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徐书怡
审核: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特别研究助理 任龙飞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