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质博物馆:让“地质报国”精神薪火相传

作为中国首个以地质矿产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所在的珠江路700号被誉为“中国地质科学的摇篮”。这里既珍藏着地球演化数十亿年的印记,更延续着以48位共和国院士为代表的地质先贤们的精神血脉,成为公众了解地质科学家故事、感悟科学精神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博物馆充分挖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核心使命,探索出一系列富有成效、特色鲜明的经验做法,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阵地。


深挖馆史资源,让科学家精神“具象化”

传统的说教难以打动人心,而真实的故事和实物却拥有直击心灵的力量。

为了让科学家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可敬的具体存在,南京地质博物馆突破传统地质标本的单一展陈模式,用浮雕墙刻画展示了48位院士的群像——《群山期盼》,两侧楼梯文化墙上以《薪火相传—奠基华夏地质》等版块介绍院士的生平和成就,临展区轮换介绍院士事迹等。展览将科学家使用过的科研仪器、亲笔手稿、珍贵照片等与相应的岩石、矿物、化石标本并列展出。让公众在欣赏精美的矿石期间,也能同时了解到发现和研究它的科学家所付出的艰辛,深刻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实践精神和“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不拔。


在“李春昱办公室”复原场景中,简朴的办公环境、堆满书籍的案头和墙上的地质图,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科学家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感人故事,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在李四光地质科学探索角,博物馆1:1复原了“李四光泥巴实验”,让公众通过泥巴塑形直观感知地质构造演变。“我们通过李四光亲手采集的标本展示、互动主题墙、数字多媒体、情景问答等形式,系统呈现李四光的科学脉络与成就,让‘地质力学理论’与‘科学家精神’同步传递。”南京地质博物馆副馆长陈彦瑾介绍。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博物馆采用多元化、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历史档案中的科学家“走”出来,主动与当代人对话。“院士文化墙、展品说明牌上增加二维码,公众扫码即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获取展品发掘故事、院士生平细节、历史老照片等深度内容,实现了科学家精神弘扬的全天候、跨地域传播。地学摇篮展厅已实现全景漫游,公众通过网络即可‘足不出户逛展厅’,沉浸式浏览,同步了解科学家故事,打破地域与时间对参观的限制。”陈彦瑾表示,这种互动形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创新叙事方式,让科学故事“活起来”

踏入“行星地球”展厅的瞬间,眼前骤然展开一幅浩瀚无垠的宇宙画卷。从138亿年前那声撼动时空的“创世轰鸣”——宇宙大爆炸开始,展厅以“时间之轴”为引,将星辰的诞生、星系的演化、太阳系的凝聚娓娓道来。在这里,抽象的天文地理知识被赋予了触手可及的温度,让孩子们直观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理根基,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以科学精神探索未知,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生命演化”展厅如同一部跨越时空的生命史诗,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文明的诞生,每一步进化都凝聚着自然选择的智慧。孩子们在参观的同时,也能在心中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将思政教育内化为守护地球的行动自觉。

“博物馆以‘硬核知识’为底色,以‘趣味体验’为笔触,让思政课堂从‘说教式灌输’走向‘沉浸式感悟’。孩子们在触摸化石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在模拟实验中领悟自然的法则,在畅想未来中担当时代的责任。”陈彦瑾表示,“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在孩子们心中同频共振。

据悉,在今年全国科普月期间,南京地质博物馆还将通过《追寻地质先驱足迹 赓续报国赤子之心——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专题宣讲活动等形式,讲述抗战时期地质学家们面对民族危难与艰苦环境,坚守职责,贡献专业知识,践行爱国情怀的感人故事。


强化社教功能,让精神传承“植心田”

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关键在于“播种”,特别是向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因此,南京地质博物馆的社教活动设计得极具针对性和实践性。

“我们的课程不仅教孩子辨认岩石矿物,更核心的是设置‘科学方法论’环节。孩子们会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学习如何提出问题、进行观察、记录数据、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亲身体会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探索未知的精神内涵。”陈彦瑾表示,博物馆开发了《走出48位院士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风云录-地学摇篮里的科学家精神》等系列讲座和“走进南京地质博物馆 弘扬科学家精神”品牌活动,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融入日常宣讲,其中“地学摇篮”系列文创获省公益作品大赛二等奖;依托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前沿科学知识、科研故事和心路历程的分享,这种“大师零距离”的互动,打破了科学家的“神秘感”,展现了他们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一面,让青少年感受到科学探索的魅力。

“我们不仅要‘请进来’,还要积极‘走出去’,让科学家精神更接地气、入脑入心。”陈彦瑾说,近年来,博物馆与南京市多所中小学合作,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科学课、思政课内容深度融合,使科学家精神教育系统化、常态化地进入课堂。“此外,我们还通过拍摄专题纪录片、发布科普文章等方式,将南京地质博物馆打造成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城市文化新名片。”

未来,南京地质博物馆将以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平台,加强与学校合作,将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多样活动吸引公众参与。让科学家精神在展陈中闪耀、在科普中传递、在实践中传承,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的科普资源和文化服务,让这座百年“地学摇篮”在新时代焕发更蓬勃的发展活力。(何佳芮)


图文简介

作为中国首个以地质矿产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所在的珠江路700号被誉为“中国地质科学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