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余明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范巨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烧烫伤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损伤,其中深Ⅱ度以上烧烫伤,一般都会形成瘢痕。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何预防瘢痕,是大众非常关心的话题。瘢痕预防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有创干预两类方法。
保守疗法中,弹力压迫是比较好的方法,也是比较传统的方法。但关键在于“适度施压”,压力过紧可能损伤肢体、影响血供;压力过松则无法起到预防作用。
还有一些预防药物,目前预防瘢痕的药物多为外用凝胶或膏剂。一是硅酮类药物,虽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能起到保湿效果,硅油成分还可能抑制瘢痕生长;二是洋葱提取物制剂,含有尿囊素、肝素钠、洋葱提取物等成分,可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三是积雪苷类药物。
此外,针对小面积瘢痕,可在瘢痕内注射皮质激素;浅层放疗也能对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治疗起到一定作用;激光,如二氧化碳激光、染料激光等,也是目前常用的有效手段。
瘢痕预防需遵循“尽早干预、长期坚持”的原则,伤口一旦愈合,就应立即佩戴弹力绷带,并配合使用相关药物。通常需持续使用半年至一年,待瘢痕基本稳定后可停用。但因个体差异,具体用药方案和弹力套佩戴时长,需根据每次复查情况个性化调整。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在此,还要提醒大家的是,生活中很多人烫伤后会用各种“土方法”处理,这些做法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伤情。
比如涂牙膏、酱油、盐、糖等,这种做法特别不可取。这些佐料并非无菌,涂抹在伤口上很容易引发感染;同时,它们还可能刺激伤口,导致损伤加深、延缓愈合,反而大大增加后续留疤的风险。
还有人会用紫药水、红药水等带颜色的药物处理伤口,这同样不合适。这类药物的颜色会掩盖伤口,让医生无法清晰观察伤口,难以准确判断烫伤深度,进而可能影响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也容易加大后期瘢痕的形成。
因此,这是我们需要特殊注意的问题。
当然,即使经过专业医生的规范处理和瘢痕预防,对于一些较深的、严重烧烫伤来说,也无法完全避免瘢痕的形成。尤其是头面部形成瘢痕,往往在瘢痕稳定之后,需要进行瘢痕修复。
在皮肤瘢痕修复中,头皮和面部因功能与外观特殊,修复方式会根据瘢痕面积、位置及损伤程度来调整。
头皮瘢痕修复的核心是解决瘢痕性脱发的问题:
对于小面积瘢痕来说,可先在正常头皮下埋一个“扩张器”,慢慢注水扩张,通过逐渐注水让有毛发的头皮被撑大、面积变多之后,切除脱发的瘢痕区,再把扩好的、带头发的头皮转移过去。这样修复后头皮外观自然,能避免脱发导致的美观问题。
对于大面积脱发瘢痕来说,如果还有足够正常的头皮,仍会尽量用扩张器的方法;若正常头皮太少,就只能用假发改善外观。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面部瘢痕修复要兼顾外观与皮肤颜色:
如果瘢痕面积小,直接把瘢痕切掉,再将周围正常皮肤拉拢缝合,恢复较快且瘢痕轻。
如果瘢痕较大,可以在面部附近的正常皮肤下埋扩张器,扩出足够大的正常皮肤后,替换掉瘢痕区。这种方法修复后皮肤颜色和周围一致,是面部瘢痕畸形治疗的优选。
如果整个脸都是瘢痕,没有地方埋扩张器,就从身体其他部位取厚度合适的皮肤移植到面部。植皮后瘢痕不明显,皮肤整体外观相对均匀,但移植皮肤与周围正常皮肤会存在颜色、质地差异。
如果不仅是皮肤瘢痕,还伴随鼻子缺失、口周变形,单纯植皮无法恢复结构,会用“扩张皮瓣”,就是先在胸部或背部埋扩张器,扩出一块连血管、带脂肪的完整皮瓣,再整体移植到面部,既能覆盖瘢痕,又能支撑鼻子、口周的基本形态。
要注意的是,早期皮瓣因为带有较多脂肪,可能有点“臃肿”,且缺乏面部表情,后续需要反复修整让它变薄、更贴合面部轮廓。
对于毁容严重,鼻子、嘴、下巴全受损,理论上能最大程度恢复外观与功能,但临床极少应用的方法就是“异体面部移植”,俗称 “换脸”,面部组织的捐献者通常来源于脑死亡患者。
但其实“换脸”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愿意捐献面部的人非常少,而且很多人在心理上难接受自己使用别人的脸,而且“异体面部移植”后,患者需长期吃免疫抑制药对抗排斥反应,对身体的影响大,不适合常规使用。
所以临床中,即使毁容严重,也更倾向用自体皮瓣修复,虽然不如换脸效果极致,但更安全、易实现,且能满足基本外观和功能需求,是目前的主流方法。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