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安全性依恋是怎么回事?如何避免?

作者:崔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情感联结。6-12个月是依恋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亲密接触和良好关系的建立,对儿童未来心理健康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的社会情感发展。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了解不安全性依恋的成因、表现及改善方法,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不安全性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一种不健康的情感联结模式。通过观察儿童在陌生环境中的反应,即把孩子放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当中,测试者跟他在一起,这个时候让妈妈进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当中,看孩子的反应,可以识别出两种不安全性依恋的表现模式。

第一类是过度依赖型:当母亲进入陌生环境时,孩子会与母亲有亲密互动,但之后就无法离开母亲,不能再独立玩耍,表现出强烈的“粘人”行为。

第二类是漠视回避型:母亲进入环境或在场周围走动时,孩子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似乎母亲的存在与否对他没有任何影响。

这两种表现都表明孩子可能已经形成了不安全性依恋关系。

不安全性依恋的形成主要与母亲和子女分离和不科学的相处方式有关。母亲因工作等原因与孩子过早分离,或者在互动过程中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如大声吼叫、严厉拍打、在孩子哭闹时不予理睬等),都可能导致不安全性依恋的形成。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的母亲不一定导致不安全性依恋。如果母亲能处理好上班与下班后的亲子接触,完全可以避免不安全性依恋的形成。

避免不安全性依恋的形成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

避免母子分离是前提,尤其在一岁内的关键期,应尽量保证母亲与孩子不分离。之后需要良好的沟通和密切接触,包括眼神交流、语言交流和肢体交流,眼神和语言的交流是建立良好母子依恋的重要方式。

及时回应孩子需求很重要,当孩子哭泣时,需要适时安抚,既不能完全不理睬,也不能过度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关爱,是建立安全性依恋的基础。

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父母经常吵架或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阻碍孩子安全性依恋的形成。

减少电子设备干扰,母亲在照顾孩子时应避免只顾看手机而缺乏与孩子的互动。

对于已经出现不安全性依恋的孩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善。

增加亲子沟通和交流,多做游戏,但要注意避免可能会引起孩子恐惧的游戏(如捉迷藏)。

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如果因为工作不能全天陪伴,要让孩子明确知道父母的作息规律,比如通过讲故事或绘本的形式告知孩子父母上班的情况。帮助孩子理解社会规范,告诉孩子大人需要上班,孩子到一定年龄要上幼儿园,让孩子有心理准备,不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

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理解,当孩子哭闹时,先肯定孩子的情绪,简单的“我理解你”也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

很多母亲担心白天上班会影响孩子依恋的形成,但关键不在于分离时间长短而在于陪伴质量。只要下班后能花足够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就可以避免不安全性依恋的形成。在必须分离时,告诉孩子分离的原因和返回时间很重要。让孩子感受到母亲不是要抛弃他,而是会定时回来陪伴玩耍和交流。晚间陪伴孩子睡觉、喂奶等活动都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避免不安全性依恋的形成。

最重要的是,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其实能感受到母亲的爱,包括眼神、动作和肢体接触都能帮助建立安全性依恋。

家长需要认识到,建立安全性依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耐心、理解和科学的方法。不安全性依恋通过增加亲子互动、提高陪伴质量和建立规律生活,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即使早期未能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越早开始弥补效果越好。


图文简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情感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