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我们身边“活”的瑰宝: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我们谈论“文化遗产”时,你的脑海中是否会立刻浮现出长城、故宫、秦始皇陵这样宏伟壮丽的建筑和遗迹?它们是有形的,静态的,是我们民族辉煌历史的见证。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同样宝贵,甚至更为生动的遗产。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如空气般弥漫在我们的生活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它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遗是什么?不只是“老手艺”

很多人误以为非遗就是“老手艺”或“民间艺术”。其实,它的范畴要广阔得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简单来说,非遗不是那个“物”,而是制作“物”的技艺,不是那个“剧本”,而是表演它的实践。它的核心是“人”,依赖的是“传承”。


图源:Pixabay

它可以分为五大类: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例如:民间故事、谚语、歌谣、史诗(如《格萨尔王传》)。

2.表演艺术。例如:昆曲、京剧、皮影戏、川剧变脸、民间舞蹈。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例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傣族泼水节、妈祖信俗。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例如:中医诊法、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历法、传统酿酒技艺。

5.传统手工艺。例如:中国剪纸、景德镇陶瓷制作技艺、苏绣、木雕。


图源:Pixabay

二、非遗的核心:活态流变的生命力

与静态的、需要被原样保存的文物古迹不同,非遗最核心的特质是“活态性”。它存在于当下:我们每年过春节的习俗(贴春联、守岁、拜年),我们泡的一壶茶,我们吃的一道传统菜,这些都是非遗在我们生活中的鲜活体现。它不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本身”。

它在流变中发展: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化石。它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会自然地与新的时代、新的技术、新的审美相结合。比如,传统的苏绣图案可以被运用到现代时装上,古老的民谣可以用新的编曲方式重新演绎。这种“变”不是背叛,而是非遗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创造性转化”。

三、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非遗?

在全球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传承人断代、生存土壤消失的严峻挑战。保护非遗,意义深远:

1.守护文化认同与历史根脉:非遗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记忆、情感和智慧,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它是文化认同的基石。

2.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正如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人类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避免走向千篇一律的“文化荒漠”。

3.蕴含解决当代问题的古老智慧:“二十四节气”揭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中医倡导整体辩证的养生哲学;许多传统手工艺蕴含着可持续、环保的生活理念。这些古老智慧,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的许多问题,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图源:Pixabay

四、如何守护?从“记录”到“激活”

保护非遗,绝非简单地将其放进博物馆“保护”起来,而是要让它重新焕发活力,融入现代生活。

1.记录与抢救:对于濒危的项目,利用数字化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全面、真实的记录,是抢救性保护的基础。

2.传承与培养:核心是“传”与“承”。要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鼓励“老师傅”带“新徒弟”,并将非遗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

3.创新与发展:鼓励非遗与设计、旅游、动漫、游戏等产业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在市场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4.尊重与参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非遗的守护者。去学习一项传统手艺,去观看一场地方戏曲,去认真地过一个传统节日,甚至只是去了解和分享一个非遗背后的故事,都是对它们最有力的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辈辈辈传唱的歌、起舞的风、手中的活计和心中的信仰。它无声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活态”基因。从今天起,不妨用心感受一下你身边的非遗——那杯茶里的学问,那道菜里的故事,那个节日里的仪式感。守护非遗,不需要我们都成为大师,只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理解和热爱。因为,你的每一次参与,都是在为这些“活”的瑰宝,注入延续的生命力。


供稿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审核专家:吴明珠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

当我们谈论“文化遗产”时,你的脑海中是否会立刻浮现出长城、故宫、秦始皇陵这样宏伟壮丽的建筑和遗迹?它们是有形的,静态的,是我们民族辉煌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