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辅食添加是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婴幼儿成长中的重要里程碑。适时、适当地引入辅食,不仅是为了补充营养,更是为了培养宝宝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进食能力。
辅食添加的最佳时机,4-6个月是引入辅食的黄金窗口期,不建议早于4个月添加辅食,也不应晚于6个月开始。
过早添加辅食可能增加宝宝发生感染、消化不良、过敏等风险,而过晚添加则可能增加罹患营养缺乏性疾病、糖尿病等风险,容易养成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辅食添加需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开始时不要几种食物一起加,应先试加一种,让宝宝从口感到胃肠道功能都逐渐适应后再加第二种。每引入一种新食物,应观察3-5天,注意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如症状较严重应及时就医。对于有过敏体质或父母双方有过敏史的孩子,添加辅食时要格外小心,但不能因为担心过敏而刻意晚加辅食,这样会更增加过敏的风险。首次添加新食物时一定要量少,即使过敏也不会太严重。辅食应保持原味,烹饪方法主要是蒸煮,避免煎炸。1岁以内的宝宝辅食中不需要添加食盐和其他调味料,1岁以后也应尽量保持淡口味。
辅食添加的具体方法:
首次添加从强化铁米粉开始,米粉最接近奶的味道,孩子接受起来更容易。可以从少量到多量,逐渐适应后可添加蛋黄,将蛋黄加到米粉中一起喂食。
待宝宝适应米粉和蛋黄后,可引入蔬菜类食物。最初不要先加叶菜,因为纤维成分较多,可能不易消化。建议先加土豆泥、胡萝卜泥等根茎类蔬菜,更好消化。
根据孩子情况,变换主食的稠稀度,如引入熬得较烂的粥。在7-8个月后逐渐引入蛋清、蛋羹、肉类(鱼肉、猪肉、牛肉等)、肝泥等;蔬菜从根茎类逐渐过渡到叶菜类。
有些宝宝在添加辅食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学习用勺的初期可能像喝奶一样嘬食;有的孩子不接受新味道,对新食物产生抵抗。对于这类孩子,家长需要更多耐心和坚持,不要轻易放弃。可以尝试从少量开始,冲淡新食物的味道,先从味道不那么特殊的食物开始引入。尝试不同食物,找到适合孩子的选择。
初始添加阶段每天只加一次辅食,其他时间保证奶量摄入。不要在加辅食初期就减少奶量,而是在原来奶量的基础上加辅食,逐渐增加辅食的量、种类和能量密度。第一顿辅食的时间建议安排在中午12点前后,帮助孩子养成中午吃饭的习惯。随着辅食量、种类和能量密度的增加,逐渐替代掉一顿奶。随着孩子对辅食接受程度的提高,逐渐增加喂养次数。8、9个月到1岁时,应至少保证一日两餐(中午和晚上)。
关于微养素补充的建议。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正常饮食的婴幼儿通常不需要额外补钙。奶制品是钙的主要来源,对于饮食正常、吃奶正常的孩子,在4-6个月之前不用额外补充钙,只需注意补充维生素D即可。
维生素D需要在出生后就开始补充,因为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阳光照射也可能不足。母乳喂养儿每天可补充400-600国际单位,人工喂养儿可酌情减少。
如果科学添加辅食,如摄入蛋黄、红肉、肝、瘦肉等,正常孩子不需要额外补充铁剂和锌剂。除非是早产儿或有特殊疾病状态的孩子。
钠的摄入需要特别注意。一岁前不需要在辅食中额外加盐,因为食物中的钠已经足够满足身体需要。过早加盐会使孩子口味过重,对未来减少盐分摄入有不良影响。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