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文琪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主任技师
审核:朴梅花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主任医师
尿常规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当我们拿到尿常规检查报告单的时候,看到上面的“管型、比重、酸碱度”等名词可能会不太理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相关内容。
一、管型
尿液管型是尿液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如蛋白质、细胞碎片和一些无机盐结晶,在肾小管特别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凝固聚集形成的一种圆柱形结构,分为透明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和蜡样管型。
管型的出现一般说明肾小球或肾小管有实质性损伤。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观察尿液管型,需对尿液进行离心,取沉渣在显微镜低倍镜视野下观察尿液管型形态,并计数。
透明管型:可偶见于健康的成年人,特别是浓缩尿中可偶见。老年人透明管型会更常见。当肾脏发生轻度或暂时的功能性改变时,如剧烈运动、长期发热、心力衰竭等,透明管型可微量增多。透明管型明显增多,说明肾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颗粒管型:正常人不会出现粗颗粒管型,运动后可偶见细颗粒管型。颗粒管型的出现说明肾实质有损伤,也可能说明肾脏疾病恶化或已进入晚期。颗粒管型与透明管型常同时出现,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硬化症、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严重感染及肾动脉硬化等。
红细胞管型:尿液中出现红细胞管型说明肾小球或肾小管有出血,见于肾出血、急性肾小球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梗死、肾移植排斥反应、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恶性高血压等,也可见于血型不合输血所致的溶血反应、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及IgA肾病等。
白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往往提示肾实质发生细菌性感染。可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也可见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性肾炎等。白细胞管型可用于鉴别诊断肾盂肾炎与膀胱炎,后者不出现白细胞管型。
脂肪管型:脂肪管型的出现通常代表肾小管的实质性病变。肾小管损伤后,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从而出现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也可见于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
蜡样管型:肾单位慢性损害,长期少尿或无尿的情况下,颗粒管型或细胞管型等长期滞留于肾小管中形成蜡样管型。故当出现蜡样管型时,通常说明肾小管的损伤非常严重,且预后比较差。常见于晚期的肾病、尿毒症,或肾功能不全。
二、尿比重
正常情况下,成人尿比重是1.003-1.030,晨尿一般大于1.020,新生儿尿比重的正常值为1.002-1.004。
一般情况下,尿比重相对恒定,但也会受饮水量、排尿量及饮食性质的影响。
成人尿比重偏低,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新生儿尿比重降低可见于尿崩症,通常会伴随尿频及皮肤、肝脏等相关症状。
如果成人随机尿比重超过1.030,可能是急性肾小球肾炎所致,常伴有尿液发黄、头痛等症状;如果新生儿尿比重超过1.004,可能是心功能不全所致,通常会伴有口渴、尿液发黄等症状。尿比重增高也可能是高渗性的,如尿液中大量溶质和细胞的排出可引起尿比重增高。
三、酸碱度
正常饮食下,随机尿的pH是偏弱酸性的,大约是5.5-6.5,范围可以扩展到4.5-8.0。尿液pH变化主要和饮食相关,如果食用大量的肉类,尿液的pH偏酸;如果食用大量的蔬菜和水果,尿液的pH可能偏碱。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在临床上,导致尿酸碱度升高的疾病常见于尿路感染、代谢性碱中毒、急性呼吸性碱中毒等;导致尿酸碱度降低的疾病常见于代谢性与呼吸性酸中毒、急性或慢性肾功能减退、痛风等。
检查尿液pH一定要使用新鲜的尿液标本。如果用久置的、腐败的尿液,或有细菌感染的脓血尿等,尿液可能偏碱性。
如果被检者服用了氯化铵等药物,尿液可能偏酸性。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