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琰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研究员
审核:丁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
儿童肾脏疾病起病隐匿,但细心观察的家长仍能发现蛛丝马迹。肾脏疾病早期干预效果显著,家长掌握基本的识别知识至关重要。
排尿异常是最直接的警示信号,尿液是反映肾脏健康的“镜子”。
尿量异常:多尿,排除饮水因素后,持续大量排尿需警惕;少尿,每日排尿次数少于3次或尿量明显减少。正常的肾脏会根据水分摄入自动调节尿量,但超出正常范围的多尿或少尿都值得警惕。
排尿习惯改变:尿频,排尿次数异常增多;尿急,突然强烈排尿感,难以忍耐;尿痛,排尿时疼痛或哭闹。
尿液外观异常:颜色异常,呈浓茶色、可乐色或洗肉水色;泡沫增多,静置后泡沫不消散,提示蛋白尿可能。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水肿是肾脏疾病的典型表现,一过性水肿可能为生理性,但持续或进行性加重的水肿必须就医检查,家长需注意观察以下部位。
眼睑水肿,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排除哭泣、睡眠姿势等非疾病因素;下肢水肿,按压脚踝或胫骨前出现凹陷,对称性水肿更为典型;全身性水肿,体重短期内迅速增加;腹部膨隆(腹水可能)。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部分肾脏疾病表现不典型,家长需警惕以下现象,如不明原因疲乏,孩子精神萎靡、不愿活动,与日常活动量不符的疲劳感;生长发育迟缓,身高增长明显落后于同龄人,体重不增或下降;持续食欲不振伴体重下降;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其功能受损会产生全身性影响。当肾脏发生损伤时,排泄体内代谢废物的能力下降,导致毒素蓄积,这一状态可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累及消化系统,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累及心血管系统,可导致高血压,严重时可诱发心脏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神经系统与肝脏同样可能受到累及。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心血管并发症,研究表明,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死亡病例是由继发的心血管疾病所导致。因此,积极防治肾脏疾病,对于避免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至关重要。
儿童慢性肾脏病可能会发展为肾衰竭,肾衰竭意味着肾脏功能丧失,但随着医学进步,其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患儿生命得以延续,生活质量可获得良好保障。主要治疗手段包括透析治疗(人工肾)、肾移植。
血液透析通过血管通路连接透析机,清除体内代谢废物。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置管进行透析。此法尤其适合儿童,可在家中进行,对学业影响较小。
肾移植是首选方案,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可有效替代原有肾功能,是实现长期生存的最佳选择。器官来源包括亲属活体供肾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我国器官捐献体系日趋规范,为患儿提供了更多机会。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排异反应。肾移植术后患儿大多能恢复正常成长、学习,未来可结婚生子。
家长是儿童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通过细心观察日常表现,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完全能够早期发现儿童肾脏问题。肾脏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延误。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应对,是保护孩子肾脏健康的关键。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