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琰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研究员
审核:丁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
肾脏作为人体的净化工厂,对儿童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许多成人肾脏病可追溯至儿童期,从小保护肾脏健康是预防慢性肾脏病的根本策略。
大众对肾脏的认识多停留在排尿功能,实际上肾脏承担着更为复杂的重要职责。
1.维持水盐代谢与内环境稳定。肾脏通过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每日摄入的水分和食物中的液体,大部分需经肾脏处理,将多余水分和代谢废物转化为尿液排出。
2.血压调节。肾脏通过分泌肾素等活性物质,在血压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许多高血压患者其病因可追溯至肾脏问题。
3.内分泌功能。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影响造血功能,肾功能不全患儿常出现贫血;同时肾脏分泌与骨骼代谢相关的激素,肾功能不全会影响钙磷平衡和儿童身高发育。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超过3个月的疾病总称。这一概念于2002年由国际肾脏病学会提出,旨在提高对肾脏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儿童慢性肾脏病具有独特特点。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占比高(约1/3);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常见儿童慢性肾脏病如IgA肾病,表现为感染后血尿、蛋白尿;紫癜性肾炎,过敏性紫癜后出现的肾脏损害;肾病综合征,有典型的三高一低症状(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
近三分之一儿童慢性肾脏病为遗传性或先天性,早期诊断可及时干预,延缓疾病进展。儿童肾脏疾病部分属于可逆性损伤,早期治疗可避免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儿童期是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培养护肾习惯将受益终身。
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白开水为最佳选择,避免长时间不喝水,建议每日饮水量1000-1500ml(学龄儿童);鼓励孩子及时排尿,不憋尿。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均衡饮食结构。控制盐分摄入,避免过咸食物,高盐食品如咸菜、加工肉制品等;减少高糖饮料和油炸食品摄入,限制摄入高嘌呤食物。高糖饮料如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油炸食品特别是动物皮脂类油炸食物,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肉汤等;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均衡摄入。新鲜蔬菜水果能提供必要的维生素和纤维,优质蛋白质如鱼肉、禽肉、蛋奶等。饮食均衡不必完全禁止某类食物,但需控制频率和数量。
儿童发热、感冒等疾病期间保证充足水分及电解质,避免脱水导致肾损伤,不自行给孩子使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和退烧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联合使用多种肾毒性药物;观察尿液颜色,如出现酱油色尿需立即就医;不推荐健康儿童使用肾脏保健品,所谓“补肾”保健品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及时治疗链球菌感染,预防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避免儿童肥胖,预防肥胖相关肾病。当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儿童营养状况已从过去的营养不良转变为营养过剩。家长过度给予高热量食物,导致儿童肥胖现象日益普遍。肥胖不仅影响外观和体育锻炼能力,更存在一项潜在健康风险,即肥胖相关性肾病。严重肥胖(尤其是达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会导致肾脏长期处于高灌注状态,进而引发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因此,科学控制儿童体重、预防肥胖,是保护肾脏健康、预防相关肾脏疾病的重要措施。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尿检是筛查肾脏疾病的“窗口”,有肾脏病家族史的儿童,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普通健康儿童每年一次即可。
正确留尿方法至关重要,以晨尿最佳,清晨第一次尿液最浓缩,异常成分更易检出;取尿时排尿片刻后接取中段尿,避免污染;留取尿液后2小时内送检,保证结果准确;青春期女孩需避开经期及前后3-4天。尿常规检查中的关键指标,如尿中红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肾炎、结石等;尿蛋白阳性是肾损伤的重要信号;白细胞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保护儿童肾脏健康需要家长、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尿常规检查是最简单有效的筛查手段,结合健康的生活习惯,可显著降低儿童慢性肾脏病的发生风险。预防胜于治疗,这一理念在肾脏健康领域尤为适用。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