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被蚊子“叮”出来的流行病

2025年夏季,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报告了本地基孔肯雅热疫情。病例多与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有关。患者出现突发高热、严重关节痛、皮疹等症状,有人甚至因为疼痛而无法正常行走。这是近年来我国首次出现较大规模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提示公众需要进一步了解这种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

1952年,非洲坦桑尼亚暴发一场神秘疫情,患者突发高烧,并伴有严重的、无法动弹的关节痛。当地土著语言形容为“基孔肯雅热”,意为关节弯曲的疾病。在过去73年中,基孔肯雅热(CHIKF)多次暴发,已扩散到100多个国家,报道了超过400万例病例。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是一种蚊媒病毒性疾病,由伊蚊传播。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甲病毒属(Alphavirus),是膜包被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通过其表面的E糖蛋白介导细胞入侵。埃及伊蚊原产于非洲,主要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白纹伊蚊起源于亚洲,在热带和温带气候中定居。2005年,基孔肯雅病毒的囊膜E1糖蛋白发生了一个关键突变(A226V),使其对白纹伊蚊的感染性大幅增强,使得该病毒的传播地区进一步扩张。这两种伊蚊都表现出对人类宿主的强烈性偏好。

感染基孔肯雅热表现为突然发热、关节炎、皮疹、肌痛等,通常在感染后2-6日出现。随着对虫媒病毒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病例和监测报告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太常见的非典型基孔肯雅热感染表现,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脑炎、癫痫、意识模糊和中风等神经系统症状,在部分病例中观察到心、肝、肾等器官损伤。部分研究报道,约30–40% 的患者进展为慢性基孔肯雅关节炎(特征为持续性或变形性关节炎),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是21世纪初严重影响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虫媒传染病之一。

基孔肯雅病毒究竟是如何入侵细胞的呢?只有弄清楚了这个基本科学问题,有效开发出疫苗和新药。2018年,有研究团队表明MXRA8是基孔肯雅病毒的功能性受体。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通过X射线衍射晶体“看到了”病毒结合受体的细节,解析了CHIKV表面囊膜E蛋白和受体MXRA8复合物的结构,揭示其3:3的分子相互作用模式,即三个E蛋白与三个受体形成稳定复合物,并指出MXRA8的茎区是病毒入侵必需的,相关成果2019年发表在Cell杂志。MXRA8,也叫DICAM、ASP3和limitrin,高表达于成纤维细胞、关节滑膜细胞,与基孔肯雅热关节剧痛的临床症状相关。靶向CHIKV E囊膜蛋白和MXRA8的结合面设计小分子药物、筛选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早诊断很重要,如何确定患者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呢?由于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与其它蚊媒疾病相似,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目前RT-PCR依然是早期诊断的金标准,血清学(IgM/IgG)在后期有辅助价值。迄今为止,尚无获得许可的基孔肯雅病毒药物,凸显药物研发的紧迫性。

接种疫苗是预防基孔肯雅热感染的有效策略。目前疫苗(VLA1553)于2023年11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许可。VLA1553是一种减毒活疫苗,该毒株nsp3基因中的多个氨基酸被删除。临床试验表明,该疫苗的血清保护率高达95%以上。但由于收到了4份新的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美国FDA已于2025年8月25日决定暂停其在美国的许可证。Bavarian Nordic公司研发的病毒样颗粒疫苗Vimkunya®在2025年初先后获得了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批准,可用于12岁及以上人群的接种。说明人类已经在预防基孔肯雅热上迈出关键一步,但疫苗的长期安全性和普及性仍需进一步观察。因此,研发出安全、有效的预防性疫苗依然迫在眉睫。

鉴于目前特效药和疫苗的不足,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核心策略是防蚊。建议居民居家安装纱窗,清除积水容器,使用电蚊拍、杀虫剂等除蚊;外出穿浅色长袖衣物,并携带含避蚊胺的驱蚊液;避开疫区雨季旅行。通过切断病毒传播媒介,有效防控疫情。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科普中国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金夕月 博士

审核丨宋豪 中科院北京生物院研究员

图文简介

鉴于目前特效药和疫苗的不足,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核心策略是防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