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豆奶就是豆浆加牛奶。”
很多人认为豆奶名字里既有“豆”又有“奶”,是把大豆和牛奶结合起来的混合物,可以综合牛奶和豆浆的营养。对于不爱喝牛奶的人,完全可以用豆奶来代替牛奶。
流言分析:这是一种常见误区。
豆奶的本质是“豆浆”,主要原料是大豆和水。豆奶其中的“奶”字,仅仅是形容其颜色和质地像牛奶,与牛奶没有任何关系。豆奶并不是豆浆与牛奶的混合制品,在核心营养素(尤其是钙)上,绝大多数普通豆奶无法与牛奶相提并论,不能简单地作为牛奶的替代品。
很多人被“豆奶”这个名字误导,以为它是大豆和牛奶的混合物。

然而,翻开任何一款豆奶的配料表,你都找不到“牛奶”或“乳粉”的踪影(少数风味型产品除外)。那么豆奶到底是什么组成?和豆浆、豆乳又有什么区别呢?
豆奶、豆乳、豆浆……
其实是一种
豆奶,其实就是豆浆的商品化名称。无论是叫“豆奶”“豆乳”还是“豆浆”,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类东西——大豆类饮品[1]。所以说,豆奶并非豆浆与牛奶的混合制品。

图源:GB/T 30885—2014《植物蛋白饮料 豆奶和豆奶饮料》
虽然很多产品的商品名都叫豆奶,但市面上的产品差别巨大,市面上的主流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
● 纯豆奶:包括浓浆豆奶和原浆豆奶,成分最单纯,配料表里只有水和大豆,是追求纯粹豆香和营养的首选。
● 调制豆奶:在原浆豆奶的基础上,添加了糖、食用盐、稳定剂、香精,用来改善风味和口感,大部分产品都有这种情况。少数产品可能会进行营养强化,营养会相对突出。
● 豆奶饮料:大豆含量更低,为了弥补风味的不足,通常会加入更多的糖和添加剂。其营养价值在三者中最低。

市面上常见豆奶产品的配料组成(图源:自己做的)
不同豆奶产品,营养差别大
根据国标,这些豆类饮品有很多细分产品,营养成分含量也有着严格的国家标准。
从下表可以看出,从“浓浆豆奶”到“豆奶饮料”,蛋白质的最低要求是逐级递减的。要知道,大多数情况下,蛋白质越高,大豆的添加量越多,营养也就越好。

数据来源:GB/T 30885—2014及市售产品标签分析
豆奶并不能代替牛奶的营养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牛奶和豆奶在核心营养素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不可互相替代。
1.核心营养素:侧重点不同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2][3]的数据,我们对比纯牛奶和普通豆浆(以大豆与水 1:10 比例计算)的关键营养素。

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
牛奶富含优质动物蛋白、钙、维生素 B2 和维生素 A。而豆奶则提供优质植物蛋白,并且含有牛奶所没有的膳食纤维、大豆异黄酮、植物固醇等有益成分,且不含胆固醇,对心血管、肠道健康和缓解女性更年期症状都有好处。
从营养价值看,二者各有侧重。因此,最科学的态度不是“替代”,而是“互补”。
2.权威指南:两者都要喝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4]将奶类和大豆类分列为两个独立的食物类别,并提出了明确的推荐摄入量:
奶类:每天摄入相当于 300 毫升以上液态奶的奶类及奶制品。
大豆:经常吃大豆制品,推荐每天摄入 15~25 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目前,我国居民的豆和奶摄入量都没有达到推荐值,所以去年卫健委提出在饮食中要“增豆、加奶”[5]。

选对喝对,这样做更健康
既然豆奶有这么多门道,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和饮用呢?
1.购买成品: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首选“原浆豆奶”:配料表越短越好,只有“水”和“大豆”的是最优选。这意味着没有额外的糖、盐和添加剂。
✅关注“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是衡量豆奶品质的核心指标之一。尽量选择蛋白质含量≥3.0g/100mL 的产品,这通常意味着更高的大豆添加量和更浓郁的口感。
✅按需选择“营养强化”产品:如果你是纯素食者,或因为牛奶过敏等原因完全不能喝牛奶,推荐选择明确标注“高钙”“添加维生素 D”的强化豆奶,可以有效弥补因为无法喝奶而造成钙摄入的不足。
❗️警惕“隐形陷阱”:
❌糖:注意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因为很多商品没有把糖单独列出来,所以碳水化合物越高,糖分通常也会越高。优先选择低于 5g/100mL 的产品,属于“低糖”相对健康[6];如果高于 8g/100mL,含糖量较高,需谨慎选择。
❌植物油:一些风味豆奶会添加棕榈油、椰子油等来增加香滑口感,但这会带来更多的饱和脂肪和热量,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盐:不少豆奶会加盐来提升风味,注意看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含量,尽量选择无盐或低钠的产品。

部分风味豆奶会添加糖、油、盐来改善口感(来源:某品牌实拍)
2.家庭自制:掌握浓度和安全
自制最大的好处是真材实料,可以完全掌控成分。要想做出一杯营养又安全的豆浆,请记住以下几点:
● 保证浓度:不要加过多的水。水太多会导致大豆的营养被稀释,无法保证足够的浓度和营养,大豆和水的比例最好不低于 1:10。
● 食材多样:可以在黄豆的基础上,加入黑豆、红枣、核桃、花生等食材,不仅能让风味更多元,也能实现营养互补。
● 彻底煮熟:大豆中含有皂素、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抗营养物质,必须煮熟才能将其完全破坏。在煮豆浆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假沸”现象并不能保证豆浆已熟透,一定要继续加热确保其真正沸腾后再饮用。
照“谣”镜
这类谣言误区常利用“名称相似”或“营养叠加”的错觉,把食物混合等同于营养合并。它迎合人们想“一步到位补营养”的心理,却忽略了成分和吸收差异。这样的说法既偷换概念,又制造健康幻觉,属于典型的“听起来很科学、其实很误导”的营养谣言。
面对这类谣言误区,我们应保持警惕,不被名字或宣传语迷惑。可以查阅正规营养成分表,了解食物真实成分和作用。
参考文献
[1]GB/T 30885—2014《植物蛋白饮料 豆奶和豆奶饮料》
[2] [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1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3] [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2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
[4]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5]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印发"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的通知(国卫食品营便函〔2024〕79号)[Z].北京: 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 2024-04-29.
[6]GB 2805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策划制作
作者丨李纯 注册营养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