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丽亚 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陈 正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主任医师
听力障碍是新生儿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它不仅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还可能对其认知和社交能力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作为一种简便、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对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家族中几代人均无听力问题,新生儿仍应接受规范的听力筛查。本文将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方法,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
听力是婴儿学习语言、探索世界的基础。如果存在听力问题,孩子可能会错过关键的语言学习期,导致语言发展迟缓,进而影响未来的学习和社交能力。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主要目的是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听力问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等,最大程度地恢复或改善听力。
有些耳聋基因,如GJB2和SLC26A4(间隙连接蛋白β2基因和溶质载体家族26成员4基因)等的致病突变在我国听力正常人群中携带率并不低。这类遗传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使父母双方听力正常,也有可能携带相同的致病基因,子女仍有可能出现遗传性耳聋。因此,新生儿听力筛查不仅是听力功能的检测,也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遗传性疾病,为后续干预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
目前常用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为客观电生理检测,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耳声发射检查
通过特殊仪器记录外耳道内声音反应,利用正常情况下外耳道内产生的微弱声音信号,这些信号会反射回鼓膜并产生可测量的电信号。当存在听力障碍时,这些信号可能会减弱或消失。适用于初步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听力异常的情况。
2.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
通过将电极放置在婴儿头部,播放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计算机系统分析记录到的电信号,以确定是否存在听力问题。此测试通过监测大脑中特定区域对声音刺激的反应来评估听力功能,适用于更全面地评估新生儿的听力状况。
此外,听力评估问卷也是辅助诊断新生儿听力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向家长提问关于婴儿日常行为的问题,如是否对声音有反应、是否喜欢听音乐等,来了解婴儿的听力情况。
三、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流程与家长注意事项
新生儿听力筛查通常在婴儿出生后的48小时至出院前进行,分为初筛和复筛两个阶段。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需要在出生后42天进行复筛。如果复筛仍未通过,则需要在新生儿出生后3个月内转诊至上级的儿童听力诊断机构进行听力诊断检查[1]。
在筛查过程中,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环境安静 筛查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干扰测试结果。
2.配合检查 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确保婴儿处于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以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
3.理性看待筛查结果 筛查结果未通过并不一定意味着听力障碍,可能是因为测试时环境干扰、操作不当或婴儿不配合等因素导致的。需要多次复查和进一步的诊断才能确定。
四、筛查异常后的干预与随访
如果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异常,应尽快安排专业的听力评估和干预,以确保及时纠正听力问题。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配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基因治疗等,具体方案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同时,定期复查也是必要的,以便跟踪听力变化并调整治疗策略。由于听力可能随成长而变化,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听力检查,以确保其听力健康。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五、结语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儿童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及时干预和改善孩子的语言及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家族中无耳聋病史,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完成听力筛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我们能够有效改善听障儿童的康复效果,助力他们融入有声世界。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年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2011,(1):12-22.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