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品红枣没少吃,为什么还是手脚冰冷,气血不足

你是否经常感到疲惫无力、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脸色发白?

你以为只是“最近太累了”?

其实,这可能是中医所说的“气血不足”在作祟。


图源:Pixabay

01 什么是“气血”?

《黄帝内经》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在中医理论中,气是功能,血是物质。如果把身体比作一辆汽车,气就是发动机的动力,血就是汽油。动力不足,车跑不动;汽油不够,车会熄火。气血协同工作,身体才能马力全开!

而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气血不足”非常接近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甚至与轻度抑郁、慢性疲劳综合征有诸多重叠。 

02 你是否“气血不足”? 

如果你有以下多个表现,说明你的身体可能已进入“低电量模式”:

1. 眼白泛黄或发暗,眼神无光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眼白混浊、泛黄、有血丝,或眼袋明显、眼皮沉重,提示肝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

现代医学:可能是慢性疲劳、睡眠质量差或肝功能轻度异常的表现。

2. 皮肤暗沉、粗糙、易长痘

气血充盈的人皮肤红润有光泽;而气血不足者常面色苍白、发黄、发青,皮肤干燥无弹性,还容易长痘(尤其是下巴和脸颊)。

现代医学:可能与微循环不良、营养吸收障碍、激素失衡(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密切相关。

3. 耳朵干枯、无光泽

耳朵色泽红润、饱满有弹性,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若耳朵发暗、萎缩、有皱纹或斑点,提示气血衰退。

现代医学:可能反映肾上腺疲劳、慢性压力或早期衰老迹象。

4. 手心冰凉或出汗异常

气血充足者四肢温暖;手心常年冰凉、冬天尤甚,或手心多汗、发热,多属气虚或阴虚火旺。

现代医学:常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甲状腺问题或循环障碍。

5. 手指扁平、指腹薄弱

手指丰润、指腹饱满为气血旺盛之象;若指腹干瘪、指尖细小,提示气血生成不足。

现代医学:可能与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有关。

6. 睡眠差:入睡难、多梦、易醒

“心主血”,心血不足则心神不宁,表现为失眠、心悸、多梦、易惊醒。

现代医学:这是典型的焦虑-抑郁谱系症状,可能与血清素、褪黑素等神经递质水平下降相关。

7. 运动后恢复慢,稍动即喘

运动时胸闷、气短、心跳加快,运动后疲劳感持续很久,说明心肺功能和能量代谢能力下降。

现代医学:提示心肺耐力不足、线粒体功能减弱或轻度贫血。

03 如何科学补气血

补气血不是“吃补药”那么简单,而是要从营养、生活方式、代谢和心理调节入手,全面恢复身体的“自愈力”。

1. 吃对食物:中医认为水谷中的精微物质是人体气血之源,吃对食物是补气养血的第一步。

补铁防贫血:红肉、动物肝脏、血豆腐等富含血红素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

补充新鲜果蔬:新鲜蔬菜,如菠菜、苋菜、红椒;新鲜水果,如柑橘类、草莓等。

优质蛋白+复合碳水:如鸡蛋、鱼肉、豆制品、全谷物等。

中药材:如黄芪、枸杞、当归、红枣等,可以在医师指导下选方煎服,适量加入饮食中,可能有助于辅助补气血。


图源:Pixabay

2. 规律作息:中医认为气调神,血养神,睡眠是气血的修复窗口。

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午休15-30分钟,有助于恢复精力。

3. 适度运动: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静则养阴,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与能量代谢,而过量运动反而会增加身体负担。现代医学也推荐每周150分钟(分三至五次完成)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健康、提升心肺功能。推荐方式:

快走、慢跑、游泳,提升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瑜伽、太极、八段锦,调节呼吸,放松神经系统,改善“气短懒言”。

4. 管理情绪:在中医理论中,情绪(情志)与气血的关系极为密切,情志内伤是导致气血失调的核心病因之一。建议:

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每天10分钟);

有效社交,倾诉交流,避免情绪积压;

参加公益活动,通过利他行为可以改善个人幸福度、有效缓解抑郁;

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04 补气血的四大误区

✘ 误区1:只吃阿胶人参,不吃一日三餐

很多人迷信“名贵补品”,却饮食不规律、挑食偏食。

事实:脾胃才是“气血工厂”。若消化吸收差,再贵的补品也是浪费,甚至引起腹胀、上火。

✔ 正确做法:先调理脾胃,多吃山药、小米、南瓜等易消化食物,再考虑补品。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规律饮食。

✘ 误区2:一边熬夜,一边喝“补气血茶”

以为补品能“抵消”熬夜伤害?大错特错!

事实:夜间是身体修复和造血的关键期,熬夜等于“边充电边放电”,补不胜耗。

✔ 正确做法:优先调整作息,补品只是辅助。

✘ 误区3:情绪压抑,只靠吃药补气血

很多人只关注“吃什么补气血”,却忽视情绪压力对气血的消耗。

事实:长期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却仅依赖饮食或药物来补充气血。

✔ 正确做法:通过冥想、深呼吸和听音乐等方式来疏解情绪,必要时应寻求心理支持。

✘ 误区4:照搬“网红方”,如四物汤、八珍汤

一些人照搬网络上推荐的“补血方子”(例如四物汤、八珍汤),却不加辨证使用。

事实:中医在补气血时需要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例如,四物汤适合于血虚者,但脾胃虚弱者服用可能会导致腹泻。

✔ 正确做法:找专业中医辨证施治,个性化调理。

 

供稿单位:重庆科技馆

作者介绍:陈梦婷,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国家注册营养师。王国强,重庆海吉亚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审核专家:李春藜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在中医理论中,气是功能,血是物质。如果把身体比作一辆汽车,气就是发动机的动力,血就是汽油。动力不足,车跑不动;汽油不够,车会熄火。气血协同工作,身体才能马力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