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31日上午10时,青岛港码头汽笛长鸣,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极地”号拔锚启航。甲板上,126名科考队员挥舞国旗与送行人群道别,队长郭琨在舰桥致敬——这艘万吨巨轮不仅开启首航,更写下中国航海史首次环球航行的新篇章。

“极地”号科学考察船雄姿
“极地”号的诞生,源于我国极地科考的迫切需求。1985年我国建立南极长城站时,“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因无破冰能力屡陷困境,物资运输常被浮冰阻隔。1985年9月,我国斥资175万美元从芬兰购入“礼尔”号抗冰运输船,1986年3月送沪东造船厂改装,耗时半年完工。
改装后的“极地”号堪称“极地移动实验室”,1.5万吨满载排水量搭配双层船底,具备1A级抗冰能力,可破80厘米厚冰层;卫星导航能在极地无信号区实现米级定位,机舱实现无人值守;后甲板设有直升机平台与机库,淡水淡化机日产能30吨,新增的多个实验室可同步开展多学科分析,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最先进的科考船只。

卸运建站物资
此行的126人的考察队中还有两名女队员,中央工艺美院教师陈雅丹本是随队记录者,离开长城站前,队员们清理墙面恳请她创作,她完成的22平方米“三个太阳”壁画, 以红、白、绿太阳分别象征队员热血、南极雪原与生命希望,至今仍是长城站的精神地标;49岁的地质学家金庆民,带着三个孩子的牵挂出征,后来更成为首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科学家。

航行中的“极地”号船
这支队伍肩负着双重使命:在南极扩建长城站,将其从 “临时站点”升级为综合观测基地;在2.67万海里环球航程中,穿越三大洋完成重力、海洋物理等四项观测,即便遭遇冰山围困仍坚持采样。1987年5月17日返航时,带回的数千份样本填补了我国大洋科考十余项空白。

中国南极长城站
“极地”号的启航,是中国极地科考的历史性转折。它结束了我国依赖普通运输船的“裸奔”岁月,让南极考察从“艰难生存”转向“系统研究”,其积累的冰区导航、设备维护经验,直接支撑了1989年中山站建站。1994年,完成6次南极航次、累计航程10万海里的“极地”号功成身退,由“雪龙”号接过使命。
参考来源:《中国海洋报》《新民晚报》、央广网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