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胃癌需三步!胃癌转移不按部就班?

作者:梁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支修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任医师

早期胃癌患者一般没有症状,要想早期发现胃癌,早期筛查非常重要。目前,消化道造影或纤维胃镜检查仍是早筛主要手段。

那么,诊断胃癌需要做哪些检查?胃癌又是如何分期的呢?

胃癌诊断需三大步。

首先需要通过纤维胃镜取活检,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这是诊断的第一步,称为定性标准。

第二步,定位诊断。通过消化道造影检查、纤维胃镜或腹部CT等手段,确定病变在胃的什么位置。定位的目的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因为胃不同部位的肿瘤,手术方案或者说消化道重建方式是不一样的。

第三步,分期诊断。明确胃癌处于哪一期,是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还是晚期胃癌,能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比如通过超声胃镜定位肿瘤侵犯了胃壁的哪个层次;通过CT、磁共振脏器检查或PET-CT确定胃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周围器官有无被累及,肝脏、肺部等部位有无转移。如果是进展期胃癌,要进一步评估全身转移的情况, PET/CT会更有价值。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此外,相关指南推荐,对于超过T1b分期,也就是到了T2分期的患者,推荐进行腹腔镜探查,通过腹腔镜观察有无腹膜种植。微小的腹膜种植病灶很难通过影像学发现,腹腔镜有放大作用,通过腹腔镜探查并进行腹腔灌洗检测肿瘤脱落细胞,临床分期更为精准。

临床分期的主要目的在于准确判断病情,从而为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换言之,准确分期是制定精确治疗方案的前提,对于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胃癌的分期标准是按照AJCC第八版进行的胃癌TNM分期,T代表肿瘤原发病灶的大小,N代表有无淋巴结转移,M代表有无远处转移。

胃壁分为四层,包括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胃癌作为起源于上皮的肿瘤,其生长过程首先发生在黏膜层。当肿瘤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时,被称为T1期;若肿瘤突破黏膜下层进入固有肌层,则归为T2期;当肿瘤侵透肌层达到浆膜下层时,为T3期;而T4期则表示肿瘤已穿透胃壁的四层结构,其中,刚刚穿透的阶段称为T4a期,若肿瘤进一步生长至胃壁外,侵犯到胃邻近器官,如肝脏、胰腺或结肠,则称为T4b期。

多数情况下,伴随着肿瘤生长,肿瘤细胞首先会侵犯旁边的胃周淋巴结。淋巴结是一个防御系统,它会形成一个防御结构,把这部分肿瘤组织挡住,在防御过程当中淋巴结可能会肿大、增生。肿瘤细胞突破这个防线,接近血管根部,到达第二站淋巴结。如果这个防线也突破了,到达主动脉根部,叫第三站淋巴结,癌细胞顺着淋巴回流途径有可能会沿着腹膜后向近心端转移,这是N分期的基本模式。N0代表没有淋巴结转移,若发生转移,则根据转移淋巴结个数分为N1-N3期。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胃癌在生长过程中,可能还会侵犯血管或淋巴管,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由于消化道器官的静脉血首先要回流到肝脏,所以包括胃癌在内的消化道肿瘤出现转移,很多都是首先转移到肝脏。顺着血流还可能通过血流播散到全身各个脏器。还有一种转移途径,肿瘤直接从胃脱落到腹腔中,称为腹膜种植转移。这是M分期,M0代表无远处转移,M1代表有远处转移。

胃癌的转移不是按部就班的,不是说长到一定体积之后才会侵犯淋巴管、血管或其他脏器。

如果是局部侵犯,随着肿瘤体积增大,穿透胃壁后才能侵犯其他脏器。但是淋巴结、淋巴管转移或血行转移,不完全遵循这样的模式,如果肿瘤的侵袭力或恶性程度很高,很小的肿瘤也能侵犯到淋巴管,发生淋巴结转移。很小的肿瘤如果侵犯到血管,可能从血管进入肝脏、肺脏,出现远处脏器转移。肿瘤也可以进入淋巴管,使淋巴管发生阻塞,导致压力增大,肿瘤通过淋巴管渗漏出来进入腹腔,出现腹腔转移。

胃癌发生转移并不是根据肿瘤大小决定的,也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所以有一部分患者刚一出现症状,就已经是进展期或晚期胃癌了。


图文简介

早期胃癌患者一般没有症状,要想早期发现胃癌,早期筛查非常重要。目前,消化道造影或纤维胃镜检查仍是早筛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