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逆流而上”的困扰与危害!

作者:王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主治医师

审核:吴继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

胃食管反流,顾名思义,就是胃内物质向食管反流,但食管并非终点,反流物还可能继续上行,抵达喉、咽、口腔、鼻腔,或进入气管,本质上是胃内容物的逆向流动。在我国台湾地区,它被称为“胃食管逆流”,二者含义相同,均指食物违背正常下行(从口腔到胃肠)的路径,反而“逆流向上”的病理状态。

该病的核心病因在于食管与胃连接处的“阀门”——贲门的功能失调。正常情况下,贲门在食物通过后会紧密关闭,确保胃成为一个进行消化活动的密闭容器。若贲门松弛、关闭不严,强腐蚀性的胃酸和胃内容物便会突破防线,反流至本不该到达的区域,造成一系列症状、并发症、甚至终末器官效应,形成胃食管反流病。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胃食管反流病堪称症状最多样的疾病之一,因其反流路径涉及多个脏器,症状也随之蔓延到全身多个部位。反流至食管时,最典型的是反酸、烧心,还可能引发胸痛。上行至咽喉,会导致咽喉炎,出现咽喉异物感、咳痰黏滞感、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严重时甚至引发喉痉挛,让人感觉喉咙发紧、呼吸困难。波及口腔时,会造成反复溃疡和牙腐蚀。窜至鼻腔,可诱发鼻炎症状。影响耳朵时,可能导致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耳鸣或眩晕。通过鼻泪管进入眼部,还会引起视物模糊。反流物进入气管,会引发咳嗽、哮喘,长期可导致肺纤维化,晚期甚至会造成肺毁损,需进行肺移植手术。可见,这种疾病不仅症状繁杂,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危害不容小觑。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在众多症状中,反酸和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最典型的信号,一旦频繁出现,就需高度警惕。反酸即胃内酸性物质反流,患者常会突然感觉嘴里涌进一股火辣的酸水,有时反流的并非酸液,而是未消化的食物,部分患者会将其重新咀嚼后咽下,也有人直接吐出,这种“反食”现象与人的生理机制相悖,不同于牛等反刍动物的生理性反刍,是为增加咀嚼效率,人类进化后本无此现象,若出现反食,大概率是贲门松弛导致的反流。

烧心的英文名为“heartburn”,字面意为“心脏灼烧”,但实际与心脏无关。典型的烧心感多位于胸骨后,从咽喉延伸至剑突的一条线,呈火烧火燎的感觉。也有不典型的情况,比如烧灼感出现在上腹部,或放射至背部,这是因为食管解剖位置更靠近脊柱后壁,因此部分患者会感到背部烧灼,严重时还会出现前胸、后背同时疼痛或灼烧的症状。不过需注意,反酸、烧心并非胃食管反流病的专属症状,非反流导致的功能性烧心或神经过于敏感也可能引发类似感受,需由专业医生鉴别,但出现这类症状时,首要警惕的仍是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较高,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20%-30%。我国患病率相对较低,约10%左右。这种差异主要源于生活习惯,西方国家居民以肉类为主食,饮食量大,肥胖人群较多,而肥胖会增加发病风险。随着我国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习惯逐渐西化,肥胖人群增多,加之社会活动、应酬频繁,饮酒、暴饮暴食等行为增多,贲门受损概率上升,导致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逐年攀升。“病从口入”的说法,在胃食管反流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胃食管反流病患病人群预计将持续增长。


图文简介

胃食管反流,顾名思义,就是胃内物质向食管反流,但食管并非终点,反流物还可能继续上行,抵达喉、咽、口腔、鼻腔,或进入气管,本质上是胃内容物的逆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