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的隐形访客:微塑料

点一份外卖、拧开一瓶饮料、挤一管牙膏……这些你每天都在做的小事里,藏着一群看不见的“搭车客”。它们细到用肉眼根本找不到,却能悄无声息钻进你的身体——这就是微塑料。当科学家在人类血液里揪出这些小家伙时,一个让人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冒了出来:这些微小的颗粒,会不会正在偷偷影响我们的健康?

微塑料:不止**“”**那么简单

人类认识微塑料,就像解锁一场“逐步升级的发现之旅”。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海洋采样时,就已经发现了这些细碎的塑料片。直到2004年,英国科学家Thompson教授[1]给它们起了个正式名字——微塑料,并将其定义为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在这个家族里分为了两大派系,脾气和来头都不一样,其中初级微塑料天生就是“小不点”,比如有些洗面奶、牙膏里带的磨砂颗粒,还有工业生产用的塑料小原料,出厂时就这么小,专门负责磨皮或当零件。而次级微塑料算是“后天变形记”的主角,像我们常用的塑料袋、矿泉水瓶,扔到环境里后,经不住风吹日晒、雨淋磨损,慢慢老化、裂解,变成一片一片的细塑料渣,最后就成了微塑料。

现在科学家的目光,又盯上了更难缠的“小个子”——纳米塑料。它比微塑料还小,尺寸小于1微米,细到能轻松钻过细胞膜,就像个“隐形间谍”,带来的风险还藏着很多未知。2024年,美国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让人吃惊的报告[2],他们用新的检测技术发现,平均每升瓶装水里,居然藏着11万到37万颗塑料小颗粒。其中90%都是纳米塑料,这意味着,当我们喝一瓶水时,咽下去的可不止水,还有一大堆看不见的“塑料碎”。

微塑料的来源**[3]**

微塑料的人体入侵途径:一场无声的渗透

微塑料进人体的路,藏得特别深,还很全方位,靠“吃、吸、皮肤接触”三招就能悄无声息钻进来,其中“吃”是最主要的路子。

2023年,有研究团队汇总了大量数据[4],结果让人意外,诸如盐、糖、蜂蜜以及鱼类、贝类等海鲜中都普遍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消费者在享用这些食物时,微塑料就像搭着便车进入人体。这清晰地展示了微塑料如何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与富集。除了吃,呼吸也会吸进微塑料。一项在沈阳开展的研究发现[5],空气中PM2.5浓度越高,微塑料/纳米塑料就越多,这些小颗粒会跟着PM2.5一起,被吸进鼻子、肺里,悄悄在呼吸系统“安家”。此外,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方式是皮肤接触。虽然不是主要途径,但纳米级的塑料颗粒特别“灵活”,如果皮肤有小伤口,它们就可能钻进去,构成潜在的暴露风险。

微塑料通过“食”进入人体**[6]**

人体内的微塑料:踪迹与警讯

当微塑料突破人体屏障,它们便开始了在体内的复杂旅程。现在随着检测技术越来越厉害,科学家已经在好多关键器官里找到了它们的踪迹,胎盘、肺、母乳,甚至连血液循环系统里,都有它们的影子。

有研究团队于2022年在健康人群中实现了微塑料的定量检测[7]。在参与的22人中,有70%的血液中检测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很多饮料瓶的材料)、聚苯乙烯(PS,泡沫餐盒常用料)、聚乙烯(PE,塑料袋常用料)等聚合物,血液中最高浓度分别为2.4μg/ml、4.8μg/ml、7.1μg/ml,平均每毫升血液中含有1.6μg微塑料。它实实在在证明了微塑料真的能钻进血液循环,跟着血液跑遍全身。

更让人担心的是2024年的一项临床跟踪研究[8],该研究对257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为期34个月的随访,最后发现一个可怕的关联,那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里检出微塑料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中风或死亡的风险,比斑块里没找到微塑料的人高4.5倍。研究人员还用电子显微镜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微塑料居然被身体里的巨噬细胞“吞了进去”,这说明微塑料可能直接参与了血管疾病的发生,给我们的健康敲响了警钟。

就连我们的思想堡垒——大脑,也没能逃过。2025年,有研究团队做了个新的观察实验[9],他们用微型双光子显微镜技术,在活体动物模型中,实时看到了微塑料在脑血管里“跑”的样子。这项实验还揭开了一个新的致病机制,当微塑料进了血液后,它们不会单打独斗,反而会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吞掉,变成“装着微塑料的细胞”。这些细胞变胖了,灵活度也下降了,当它们流经细细的脑部毛细血管时,很容易在血管分叉、转弯的地方“堵车”,形成小血栓。而且这种堵塞带来的麻烦还会持续很久,实验里的小鼠也出现了走路不稳、记不住事的问题,就算时间久了,血栓的密度会降低,但却不会完全消失。这意味着,微塑料带来的血管风险,可能是慢性的、长期的。

简单说,这些研究凑成了一条越来越清晰的证据链,微塑料在人体内,可能通过血管堵塞、引发慢性炎症等方式,给心血管、神经系统这些关键系统带来实实在在的威胁。它们的旅行路线,每到一处,都可能留下健康隐患。

我们不能用塑料了吗?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们已经开始担心,觉得现在是不是所有塑料制品都不能用了?这方面,还不能过早下结论,因为虽然可能存在隐患,但目前的评估结果显示这些微塑料还没有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危害。如果你对此担心,我们也可以减少塑料的使用。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一些日常习惯,为自己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大大减少接触微塑料的机会。

改变饮用习惯:尽量用玻璃杯、不锈钢杯装水,少用塑料杯。如果买了瓶装水,不要放在太阳下晒,也不要用开水烫,因为高温会让塑料里的颗粒更容易跑出来。

重塑饮食方式:减少订购高温、高油的外卖,尤其避免用塑料盒直接加热食物。

优化家居环境:多选择棉、麻、羊毛等天然纤维的衣物和家纺,经常吸尘,保持室内通风,以减少空气中的塑料纤维。

保持健康代谢:尽管尚无特效药排出微塑料,但均衡饮食、充足饮水、坚持锻炼,有助于维持身体强大的免疫和代谢功能,也能更好地应对各类污染物。

血液里发现微塑料,其实给我们提了个醒:塑料污染不只是地球的环境危机,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危机。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人类健康和地球环境,早就绑在了一起。我们没法完全和塑料说再见,但可以选择更负责的生活方式。少用点塑料,不仅是为了让地球更干净,更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少点“隐形负担”。

参考文献

[1] ThompsonR C, Olsen Y, Mitchell R P, et al. Lost at sea: where is all the plastic? [J].Science, 2004, 304(5672): 838.

[2] Qian N, Gao X, Lang X, et al. Rapid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 [J]. ProcNatl Acad Sci U S A, 2024, 121(3): e2300582121.

[3] Thompson R C, Courtene-Jones W, BoucherJ, et al. Twenty years of microplastic pollution research-what have we learned?[J]. Science, 2024, 386(6720): eadl2746.

[4] Sewwandi M, Wijesekara H, Rajapaksha AU, et al. Microplastics and plastics-associated contaminants in food andbeverages; Global trends, concentrations, and human exposure [J]. EnvironPollut, 2023, 317: 120747.

[5] Yuan C, Li X, Lu C, et al.Micro/nanoplastics in the Shenyang city atmosphere: Distribution and sources[J]. Environ Pollut, 2025, 372: 126027.

[6] Eze C G, Nwankwo C E, Dey S, et al. Foodchain microplastics contamination and impact on human health: a review [J].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2024, 22(4): 1889-1927.

[7] Leslie H A, Van Velzen M J M, Brandsma SH, et al.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blood [J]. Environ Int, 2022, 163: 107199.

[8] Marfella R, Prattichizzo F, Sardu C, etal.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theroma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J].N Engl J Med, 2024, 390(10): 900-910.

[9] Huang H, Hou J, Li M, et al.Microplastics in the bloodstream can induce cerebral thrombosis by causing cellobstruction and lead to neuro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J]. Sci Adv, 2025,11(4): eadr8243.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 姚每琪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研究生

施海涛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讲师

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

图文简介

血液里发现微塑料,其实给我们提了个醒:塑料污染不只是地球的环境危机,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