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视力防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保守治疗”全攻略

作者:王芳宁 庆阳市人民医院

审核:刘学仁 庆阳市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其中对眼睛的威胁尤为隐匿且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眼部并发症,也是全球工作年龄成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值得关注的是,绝大多数由该病变导致的视力损害是可以预防和延缓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干预”。当病变尚处于早期阶段时,我们拥有多种有效且非侵入性的“保守治疗”方法。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如何通过这些方式,为您的视力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理解病变本质: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要有效干预,首先需了解病变基础。我们眼球内部有一层类似相机“底片”的组织,称为视网膜。其上布满微小血管,负责感光并传递视觉信号至大脑。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如同将这些脆弱血管持续浸泡在“糖水”中,主要引发两类损害:

1. 血管渗漏:高血糖会削弱血管壁,使其像出现裂缝的水管一样,渗出血浆中的液体和脂质。液体渗出可导致视网膜水肿,若发生在视觉最敏锐的黄斑区(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会直接引起视力模糊和视物变形。脂质渗出则形成“硬性渗出”,如同视网膜上的“油渍”,影响成像质量。

2. 血管堵塞:高血糖还可导致血管变窄甚至堵塞,引起视网膜局部缺血缺氧。视网膜作为高耗氧组织,一旦缺氧便会发出病理信号。

在早期(非增殖期),病变主要表现为血管渗漏和少量堵塞。此阶段是保守治疗的黄金窗口。若未加控制,病变进入增殖期,视网膜因缺氧会长出大量异常而脆弱的新生血管。这些血管易破裂出血,并形成瘢痕组织,最终可导致视网膜脱离,造成永久性、不可逆的视力丧失。

保守治疗的基石:严格控制血糖

将保守治疗视为一场视力保卫战,那么控制血糖就是最核心的统帅决策,是“治本”之策。所有其他方法都需在此基础上协同实施。

1. 设定目标:与内分泌科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血糖控制目标,如糖化血红蛋白一般建议控制在7.0%以下。

2. 密切监测:定期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每3个月左右检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以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水平。

3. “五驾马车”协同管理:

* 饮食控制: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均衡营养、定时定量,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 合理运动:每周保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 药物治疗:严格遵医嘱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 健康教育:主动学习糖尿病知识,成为管理自身健康的主导者。

* 血糖监测:作为调整治疗方案的直接依据。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请牢记:血糖控制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保持长期稳定比追求短期快速下降更为重要,同时也能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对血管可能造成的额外损害。

保守治疗的关键支柱:多管齐下的综合管理

1. 血压与血脂管理:守护血管的“同盟军”

高血压和高血脂同样会损伤血管内皮,与高血糖协同作用,加速视网膜病变进展。

* 控制血压:目标通常为<130/80 mmHg。可通过低盐饮食、减重、规律运动及必要时的降压药物实现。

* 调节血脂:重点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使用他汀类药物等不仅能调脂,部分还具有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的直接益处。

2. 健康生活方式:每日可行的“微干预”

* 戒烟:吸烟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会急剧加重视网膜缺血缺氧,是糖尿病患者的绝对禁忌。

* 体重管理: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即使仅减重5%~10%,也能带来显著健康收益。

* 合理用眼:虽无直接证据表明用眼过度会加重视网膜病变,但良好用眼习惯有助于缓解视疲劳,提升生活舒适度。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 有益饮食:构筑“抗炎抗氧化”的视网膜环境

* 多彩蔬果:菠菜、羽衣甘蓝、蓝莓、草莓等富含叶黄素、玉米黄素和花青素,有助视网膜抵抗氧化应激。

* 优质脂肪:三文鱼、金枪鱼等深海鱼中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对视网膜健康有益。

* 全谷物与膳食纤维:用糙米、燕麦等替代部分精制主食,利于血糖平稳。

4. 科学运动:改善循环,稳定代谢

* 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辅助控制血糖、血压和体重。

* 注意事项:若已进入增殖期或存在玻璃体积血风险,应避免剧烈运动、憋气及头部剧烈晃动(如举重、蹦极)。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定期筛查:保守治疗的“监测雷达”

此环节最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毫无症状,视力依然良好。待自觉视力下降时,病情多已进入中晚期,错失保守治疗最佳时机。

1. 筛查频率:

* 1型糖尿病:确诊后5年开始,每年1次。

* 2型糖尿病:确诊后应立即进行首次全面眼科检查,之后每年1次。

* 若已出现病变,需遵医嘱每3~12个月复查一次。

2. 筛查内容:

* 视力检查

* 散瞳眼底检查:此为金标准。医生通过滴眼液放大瞳孔,全面检查视网膜情况。

* 眼底照相:留存基线资料,便于后续对比。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如同视网膜的“CT”,可精细检测黄斑水肿,是诊断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关键。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如需精确评估血管渗漏和缺血范围,医生会建议此项检查。

定期筛查的意义在于:①早发现、早诊断;②评估保守治疗效果;③及时捕捉病情进展信号,在必要时无缝衔接激光、眼内注射等进阶治疗,避免视力不可逆损害。

结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控是一场需要数十年坚持的持久战。所谓“保守治疗”,绝非消极等待或无所作为,而是一套极其积极、系统且需要高度自律的综合管理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这“三驾马车”,辅以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专业眼科筛查,从源头上遏制疾病进展,为视网膜营造尽可能健康的体内环境,从而最大程度延缓视力下降,将严重并发症风险降至最低。您每一次选择健康饮食、坚持运动、按时用药和监测血糖,以及每一次规律的散瞳眼底检查,都是在为未来的光明世界投下坚实的筹码。请与您的内分泌科医生、眼科医生及营养师组成“护眼同盟”,主动管理自身健康。请记住,您是自己视力最好的守护者。

图文简介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其中对眼睛的威胁尤为隐匿且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眼部并发症,也是全球工作年龄成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