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活鱼运输加了孔雀石绿,活鱼不能吃了!”
网上有人说活鱼在运输时,为了增加活鱼存活率,会在水里加孔雀石绿。这是一种剧毒物质,以后都不能吃活鱼了。
流言分析:这种说法过分夸大。
孔雀石绿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染料,以前用来治疗鱼类的寄生虫或真菌感染,但因为对健康有重大危害,中国农业部正式发布公告,全面禁止孔雀石绿在食用水产养殖中使用。
孔雀石绿属于重点检测项目,对于正规途径购买的活鱼,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最近,身边又掀起了一阵不敢随便吃活鱼的恐慌,仔细一问才知道大家是被一则消息吓到了,一些短视频和社交平台帖子声称:“运输时商贩为了不让鱼死,都会往水里加孔雀石绿,这种化学物质剧毒致癌!”这样的说法配上一些煞有介事的视频,真是让人心头一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鲜活水产真的如此危险吗?
什么是孔雀石绿?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三苯甲烷类染料,呈深绿色结晶粉末,遇水溶解后显出明亮的绿色。虽然这种物质被称作孔雀石绿,但其实它与天然的孔雀石并无关系,也不含有孔雀石(水合碱式碳酸铜)的成分,只是两者因颜色相似而得名。孔雀石主要用于铜的提炼和供作颜料,并不用于水产养殖业。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最早孔雀石绿被广泛用于纺织、皮革、造纸等工业,主要作为染料使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发现这种染料对某些水生寄生虫和真菌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在鱼类感染水霉病或车轮虫时效果显著。于是,它被一些养殖户当作鱼病救星,在养殖水体中少量使用。
然而,随着毒理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隐色体孔雀石绿”具有明显的生物蓄积性,在动物体内不易代谢排出,并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致癌性和生殖毒性,长期摄入可导致肝脏损伤、基因突变等风险。1992 年,加拿大发现人类若进食含孔雀石绿的鱼类,会对健康构成重大影响,主要是由于孔雀石绿中的三苯甲烷基团可引致肝癌。
因此,孔雀石绿被列为第二类危险物品,很多国家已经禁用。中国农业部也于 2002 年正式发布公告,全面禁止孔雀石绿在食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此后,监管部门还多次更新检测标准,将其列为重点监控项目之一。如今,任何检测出孔雀石绿残留的食用水产,都会被视为严重违法产品。有些人会怀疑:“虽然被禁了,但商家会不会偷偷用?反正普通人看不出来。”
但无论是从科学还是监管角度来看,这种情况都几乎不可能发生。目前针对孔雀石绿的检测技术极其灵敏。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检测灵敏度可达 0.1 微克/千克级别。哪怕极微量残留,也会被精准识别。孔雀石绿属于重点检测项目,国家和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每年都会对水产品进行随机抽检。
因此,只要产品经过正规流通环节,就逃不过检测。若真有人违法使用,几乎一定会被查出。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历年抽检通报,孔雀石绿在水产品中的检出率已降至千分之一以下,近年来总体合格率保持在 99.9%以上。这意味着,市场上绝大多数活鱼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所谓“普遍使用孔雀石绿”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数据检验。对于在正规途径购买的鲜活水产,我们依然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如何购买水产?
当然,再严格的监管也无法彻底杜绝不法分子的投机取巧之心。如果我们实在对此有疑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选购水产,避免踩雷。
1.看水色
孔雀石绿是一种非常鲜艳的蓝绿色染料。如果运输水或养鱼水体颜色反常地发绿、发蓝,甚至有荧光感,就需要警惕。正常养殖或运输用水应是清澈或略带浑浊,而不会呈现明显染色。
2.看鱼体外观
正常活鱼体表应光滑有光泽、颜色自然。除了本身就是蓝色绿色的鱼种外,若鱼体表出现异常的翠绿色、蓝绿色反光或鳞片间有染色痕迹,应避免购买。
3.闻气味
新鲜鱼应只有自然的腥味,若有明显化学气味、染料味或刺鼻异味,也不建议食用。
4.选择正规来源
在大型商超、水产专卖市场或信誉电商平台购买,查看是否有水产检疫合格证明、检测报告编号等标识。对于流动摊贩、无来源证明的小摊鱼类,尽量避免购买。
5.关注官方通报
市场监管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会定期发布食品安全抽检信息。消费者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食品安全抽检信息查询平台或地方市场监管局官网查询近期水产品检测结果。若有地区通报不合格批次,通常会明确标注品牌、产地和问题成分。
水产运输的秘密“武器”
或许你还会有疑问——就算没有用孔雀石绿,水产能在长途运输之后还保持活性,多半也是用了什么化学药剂吧。实际上,活鱼在运输途中保持鲜活并不依靠化学药剂,而是靠控制环境与物理条件来减少应激和耗氧。鱼类是变温动物,温度越高,新陈代谢越快,耗氧量也越大。运输时常会采用降温减代谢的方法——在不损害鱼体的情况下,把水温降低到鱼类代谢活动减缓的范围(通常比原养殖水温低 2~5℃),这样可以让鱼更安静,减少活动与耗氧,从而延长存活时间。运输车或鱼箱还会配备充氧设备或氧气袋,保持溶氧在 5 毫克/升以上。大型运输车通常使用循环水系统,让水体持续氧化并过滤杂质;小规模运输则直接使用氧气袋密封包装,常见于鲜活鲈鱼、鳜鱼等短途运输,我们在电商平台购买此类水产时,经常就会见到这样的小型密封包装袋。为了减少鱼体黏液脱落和应激反应,运输水会使用经过调节的中性或微碱性水质(pH 7.0–7.5),并添加适量的食盐(浓度为 0.3%~0.5%)帮助鱼体保持渗透平衡。这是一种安全的物理调节方法,与孔雀石绿完全不同。一些养殖企业会使用丁香油、薄荷油、茶皂素等天然麻痹剂,让鱼在运输途中处于轻度麻痹状态,减少碰撞伤与耗氧;也有企业在水中添加微量的维生素 C 或葡萄糖以减轻应激反应。这些物质均可在短时间内分解或代谢,对食品安全无害。对黄鳝、鲶鱼等耐缺氧鱼类,还会采用“干法运输”——用湿布或草垫保持鱼体湿润,再通过低温和控氧环境维持生命。这种方法节能高效,不需要任何药物添加。总的来说,现代活鱼运输靠的是科学的环境控制与物理保鲜技术,而不是化学药剂。只要选对购买途径,擦亮眼睛,我们依然可以放心食用鲜活水产。
照“谣”镜
这类谣言片面聚焦了单一风险,忽略了当前监管力度和合规养殖的实际情况,淡化正规渠道活鱼的安全保障措施,制造联想恐慌,将“可能违规添加”等同于“所有活鱼都有害”,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忧。
面对这类谣言,要理性看待风险。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活鱼风险极低。
策划制作
作者丨施南平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