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向森林要食物。森林食物,作为大自然的馈赠,涵盖了森林或林地生产的丰富多样的可食性产物,包括果实、花、叶、枝、皮、根、脂液以及寄生物、附生物等非木质林产品。从柿子、大枣、板栗等木本粮食,到桃子、苹果、葡萄等水果,再到核桃、油茶、文冠果等油料,以及香椿、食用菌、山野菜等蔬菜,花椒、肉桂等调料,知了猴、蜂蜜等昆虫及制品,都属于森林食物的范畴。
我国拥有34亿多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这是一座巨大的“天然粮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食物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经济林生产基地建设,森林食物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年产量已突破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森林食物并非天然无害的“安全岛”。不少野菜、野果本身就含有微量天然毒素,如蘑菇、蕨菜、黄花菜等,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可能引起中毒。其中,毒蘑菇中毒事件已成为我国家庭食源性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且这一状况已连续十年居高不下。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报道,2010年至2020年期间,全国共报告了10036起食源性蘑菇中毒事件,导致38676起疾病、21967人住院,788人死亡。这些血淋淋的案例警示我们,森林食物虽好,但绝非“天然健康”的代名词,稍有不慎,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血的教训警示我们必须科学甄别。那么,哪些森林食物可安心食用?哪些需绝对远离?
首先,可以放心选择具有传统食用历史的森林食物,如板栗、核桃、松籽、木耳、香菇、油茶、刺梨、沙棘等,这些都被广泛认可为安全可食;此外,被列入“三新食品”目录的森林食品,如文冠果种仁、文冠果叶、石斛原球茎、关山樱花等,这些产品已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可按推荐量放心食用;还有,被明确列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的106种药材,也是可以按照推荐量放心食用的。
但是,对于那些既没有传统食用历史,又没有纳入“三新食品”和药食同源物质目录的资源,如红豆杉嫩叶、钩吻嫩芽、铁杉花粉、野生石斛、七叶一枝花等药材,蟹子等野生昆虫,我们需格外谨慎。这些多具有药用价值,但同时也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森林食物,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和健康价值,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只有当消费者学会“会挑会吃”,监管部门做到“严管厚爱”,强化引导和监管,才能让这些大自然的馈赠真正转化为健康营养的美食,而不是新的风险源。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本文作者:马超 北京林业大学 教授
创作团队:中国林学会·森态未来科普团队
审核专家:孙爱东 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林学会
支持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