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在指导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科普中国联合中国气象学会推出“节气科普”系列原创内容,带您尽揽华夏智慧之美。

“小雪锄白菜”是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农谚,小雪时节,气温显著下降,北方地区土壤开始出现夜冻昼消的现象,此时,农民对越冬白菜进行中耕锄地。此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体现了依据物候和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智慧。这一农谚蕴含哪些科学道理?对现代农业有何启示?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01 小雪节气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小雪时节,太阳高度角减小,日照时间缩短,冷空气势力显著增强,频繁南下的寒潮导致气温持续下降,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会逐步降至0℃以下。
随着气温降低,降水也开始以降雪的形式出现。此节气之所以称为“小雪”,意指开始出现降雪,但雪量通常还不大。

一个显著的地表现象是土壤呈现“夜冻昼消”的状态,即夜间土壤中的水分冻结,白天气温回升后表层解冻。随着节气推移,土壤冻结层会不断加深,为越冬作物创造了独特的田间环境。
来自内陆的冷空气干燥寒冷,导致空气湿度降低,气候干燥。同时,北风或西北风增多,风力较大,使得体感温度更为寒冷。
02为何选择在小雪节气锄白菜
“小雪锄白菜”,其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促进白菜的生长,而是为了让白菜安全越冬和长期储存做好准备。
保墒防旱:锄松表层土壤,可以有效切断土壤的毛细管,阻止下层土壤水分通过毛细作用蒸发到空气之中,从而将夏季和秋季积蓄的宝贵水分“锁”在土壤中,为白菜在整个冬季保持鲜嫩提供必要的水分储备。
防寒保温:经过锄地形成的疏松表层土壤,其孔隙中充满了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这层“松土被”就像给白菜根系盖上了一层隔热毯,可以有效缓冲地表温度的剧烈变化,防止夜间低温冻伤根系,起到保温护根的作用。
清除杂草:此时锄地可以清除田间最后的杂草,减少它们与白菜争夺养分和水分。

破除板结:板结土壤会阻碍氧气交换,影响根系代谢,锄地打破因降雨或灌溉造成的土壤板结,改善土壤通气性,有利于根系进行呼吸,维持其活力。
实际上,锄白菜并非小雪时节独有,但小雪,却是一年中最后一次锄白菜的绝佳时机。小雪节气前后5-7天,白菜生长已近尾声,但土地尚未完全封冻,是进行田间管理的最后时机。过早锄地,气温尚高,易导致白菜徒长或病虫害滋生;过晚则地已封冻,锄头挖不进土地,无法操作。
03传统农谚的当代智慧
传统农谚“小雪锄白菜”中的智慧对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好的启示,围绕保墒、防寒、除草等问题,现代农业并非“一锄”了之,研究并推广了很多实用的技术。
滴灌技术:在白菜根部附近铺设滴灌带,直接、缓慢地将水和养分输送到作物根部。这种方式从源头避免了土壤表层板结,水分利用率极高,蒸发损失被降到最低,显著缓解了保墒问题。
地膜覆盖:铺设黑色或银色地膜,能很好地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同时还能抑制杂草,并提升地温。
秸秆/园艺布覆盖:在菜畦表面覆盖一层碎秸秆或无纺布等材料,同样能有效保墒、调节地温,且环保可降解。
小型拱棚(浮动膜):直接在白菜畦上覆盖一层透明薄膜,形成简易小拱棚。这能创造出一个独立的温暖小气候,防寒保温效果远胜于松土,并能有效防止霜冻直接伤害叶片。
使用防霜布/无纺布:在寒潮来临前,直接在白菜上覆盖一层轻质的防霜布,白天揭开,夜间覆盖。这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且操作灵活的物理防寒手段。
高效选择性除草剂:在白菜生长前期,使用对白菜安全、能精准杀灭禾本科或阔叶杂草的苗后选择性除草剂,可以一次性、大面积地有效控制草害,效率极高。
覆盖抑草:黑色地膜和秸秆覆盖,在保墒防寒的同时,也能通过阻挡阳光来物理抑制杂草萌发,实现“一技多用”。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能为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这个小雪,不妨尝试文中的技术,或结合“锄地”与覆盖,探索更适合本地的方法。
作者:王元红 天气气候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气象学会会员
审核:
陈云峰 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研级高工
吴宇 中国气象学会科普部 项目主管
策划:翟国庆 阎冬 史文慧
出品:科普中国
本文图片及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图文简介